孙萌
有一种情怀,是魂牵梦绕;有一种境界,是超越了一切。
——题记
在月老红线的牵引下,我终于得以与许家山相会了。
那个位于宁海县西南山区的“天然氧吧”——我魂牵梦绕了很久的地方,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也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耸,但许家山确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在这个用石巷、石墙、石桥、石凳、石井构筑的石头世界里,暗红色的玄武岩、青灰色的安山岩,甚至是铺在路上的铜板石,无一不在默默地倾诉着许家山的故事。
望着四周由一块块岩石堆叠而成的石墙,我不禁为古代先民的智慧所折服。在古代生产工具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先人们是怎样从大块岩石上取得如此规整的岩石块?又是经过怎样排列,才使得岩石可以如此天衣无缝地完美交叠在一起?经介绍,许家山石屋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屋,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这石屋竟有着冬暖夏凉的神奇功效,哪怕是与空调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遍布世界的钢筋水泥大家伙看到它们,估计也会俯首称好吧!
顺着石巷向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叶家道地。听村人说,这是许家山最大的道地,堪比一个足球场,最多时曾住过24户人家。尽管现已衰败,野草丛生,瓦砾成堆,一片荒芜,但四周耸立的高墙,圆润鹅卵石镶嵌的道地地面,被炊烟熏黑的墙面,仍默默诉说着道地曾经的热闹与辉煌。的确,时光可以带走许多东西,人或是物,但总会留存一些遗迹告诉后辈人,曾经有那么一些人存在过,有那么一些事发生过。岁月无常,这些遗迹也许是给人们的最大慰藉吧。
除了石质建筑物,石浪奇观也足以称道。它坐落在许家山旁的佃田山中。说是“石浪”,其实是错落有致、一路蔓延的足有100多米长、30多米宽的巨石堆。这里的巨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近处匍匐着一只“大海龟”,远处似乎游动着一只海豚;这儿藏着一只青蛙,那儿屹立着一块猪头石……相传仙人造桥时,桥还未造好,鸡鸣便划破了天空,仙人慌不择路,便把肩上的石头倾倒在这里,成就了一大景观。
自然风光更是独特醉人,不过真正动人的,是许家山的纯粹特质,突出表现为它淳朴的氛围。抛去城市的浮华与喧嚣,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尽管有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拼,但依然无损许家山的干净、澄澈。
老人们在闲暇时大多闲坐门前,沐浴着温煦的阳光;孩童们闲不下来,一得空就结伴玩耍,却是不同于城市孩子丰富多样的业余生活,而是最简单的游戏,但快乐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却不少半分。陶潜先生笔下桃花源的“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也莫过于此吧。
日历翻了一页又一页,老人们渐渐老去,孩童们渐渐长大,村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可许家山的安静不曾改变。哪怕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也没能改变许家山的味道。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村民们略显腼腆。他们只是满脸微笑面向来者,并不大声招徕游客,但我们足以感受到许家山人的热忱。区别于城市小贩的大声吆喝,他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偶尔用手点点身边放着的自家种的蔬菜瓜果,算是介绍。置身于许家山,心似乎也沉静下来,仿若站在平静的大海边,安然得似乎时间就此静止。那是一瞬间百花齐放的惊艳,让你近乎窒息;是独自一人立于无际草原,全身心慢慢地豁然旷达之感。似乎前一刻还在炙热沙漠中迷茫,而现在已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途中偶遇了许多摄影师在许家山采风,惊讶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白发苍苍,年逾古稀。在数十年的红尘征途中,经历过太多的浮夸与矫饰,许家山难得的纯粹也许让他们更加陶醉。许家山的味道之所以与众不同,大概是因为组成它的每一块石头,甚至是每一丝空气都浸染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那是耗费几百年时间才能沉淀下来的韵味。而我们日夜浸泡在城市的大染缸里,灯红酒绿的生活早已习惯甚至是腻烦。看到如此纯净的许家山,又怎能不沉湎其中?近乎透明的纯粹,这是它的独特味道,也是诱惑游人难以自拔的毒药。
这是一片无忧的所在,清风拂过,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