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孟瑾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Neisser)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建构式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方法以供日后指导实践活动,相反,建构式学习是在经验背景下对概念形成丰富的理解,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创业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行为与职业行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惑。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业教育;应用
1.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缺乏体验资金和场地
创业教育属于“知行统一”的实践主导型教育。但是,受资金和场地的影响,创业教育一直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缺乏实践平台,处在“自循环”的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磨练,学生对现实过分理想化,创业期望值过高而实际能力储备不足,创业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2.创业项目脱离专业知识,科技含量较低
从创业的层次和领域来看,只有少部分涉足网页设计、软件编制等高科技领域,绝大部分以风险小、投资少、科技含量低、就业门槛较低的餐饮业、服装店、网店、家教项目为目标,与学生自身专业教育背景相去甚远,没有发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占有优势。
3.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远离企业家精神本源
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而是要培养企业家一样的开拓精神。创业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创业教育缺乏科学定位和理性认识,加上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人们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企业家速成教育,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办企业,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授。如果将创业教育从课堂转移到企业,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和见证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从中感受创业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心态,使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回归到企业家精神本源。
建构主义理论的着眼点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创业教育是主体性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培养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创业生涯设计、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提供解决任何问题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因各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不是为发展供日后提取出来指导活动的图式,而是在经验背景下对概念形成丰富的理解,以便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信息为情境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有具有整体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都可以用为项目。如广告设计、软件开发、制作一件产品、排除一个故障、提供一项服务等。项目教学法的完整过程包括六个阶段:明确项目任务、收集有关信息——独立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解决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过程检查,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结果评估,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项目完成形式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并加以比较、评估、选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的来源是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现成的案例,或者根据相关资料创设一定的情境,组合一个新的案例,在课程讲授前、讲授中或讲授后的任何一个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充分的交换意见,每个小组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允许每个人发表见解。案例教学法所选的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现实而且情境逼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收前人经验教训,拉近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潜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
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这个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包括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模拟教学分为四个步骤: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题目和模拟训练中要应用的概念——教师设置情境——学生参加模拟训练——学生进行总结,评估并修改模拟训练程序。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利弊,只有多种方法融合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而使得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发生困难。长期以来,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习实训主要以模拟仿真为主,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习无压力感、无质量感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均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应用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瑞士]英海尔德,辛克莱,博维尔.学习与认知发展: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M].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樊霄鹏)
【作者简介】孟瑾(1974—),女,甘肃平凉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收稿日期】2014-09-06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01.016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1-005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0; G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