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萍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重大,所以要争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环节,标志着幼儿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社会交往及社会性情感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家长和教师必须要加以重视。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和设计,从而争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影响,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比如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事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其中最出名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了幼儿园的空间布置与材料运用等方面。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环境被认为是不说话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幼儿园的墙壁是幼儿园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幼儿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幼儿园教师要通过创设合理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认为在创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发挥环境中材料的作用
为幼儿提供合适功能和种类的活动材料,材料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就可以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便于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积极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更为起作用的是室内外环境材料中的游戏材料,因为幼儿在运用游戏材料的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开展交流、合作、谦让、模仿、协商、指导、互学等社会交往技能。
此外,史密斯和格林认为,“在托幼机构中所发生的大部分冲突都与材料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可操作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手动脑自由选择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自己组织材料,设计环境,并且在和同伴交流中开始学会共同商定规则,相互合作、交往。可见,充足、丰富的游戏材料不仅促进了同伴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合作,也能减少争抢、吵闹等行为。
第二,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参与环境的创设
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小主人”作用,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交流、协商、指导、互学等社会技能,也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此外,幼儿亲身参与创设的环境,也能更加珍惜和爱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创设不仅是教师的事,也应该让幼儿参与进来,共同合作布置环境。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的环境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这才格外有意思,才更具有教育意义,也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所以,教师们一定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可以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幼儿完全有能力自己收集材料、布置区域、取放材料、商量分配角色等,教师不需要帮幼儿代办,不能让孩子做观众。教师要积极邀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发展他们的合作、友好、交流、互助等积极的社会技能。
第三,幼儿园活动空间布局、空间密度安排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可能导致学前儿童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色彩过于刺激和造型过于复杂、夸张的布置,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或使幼儿感到烦躁。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表明: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所以在物质环境的空间布置上,一定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去合理安排布局。因此,幼儿园室内室外的布置和摆设应以美观、简单、和谐为原则,避免把幼儿周围的环境弄得过于五彩斑澜、花花绿绿。
我们会发现幼儿园的空间布局和中小学完全不一样,幼儿园的空间布局风格活泼、协调、色彩清新,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也更容易培养、激发幼儿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此外,我们会发现,幼儿园在具体的空间布置和安排上都会有特别的设计,班级内会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有益智区、建构区、图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上下楼梯的地面上会贴有小脚丫等,这一系列井井有条的区域设计和物品安排更容易培养儿童的秩序感。
幼儿园适当的空间密度,能够避免因过分拥挤而造成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或者空间过大而造成的消极社会性行为。如果能够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安排一定的私密空间,如“悄悄话屋”等,则会对儿童情绪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主持的关于“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研究”中,他在对比了每人平均2.4平方米和每人平均1.2平方米两种不同空间密度的活动室内幼儿的各种行为以后,发现幼儿活动室的空间密度虽然只是一种物理环境,但是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特别是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一定要保证幼儿园有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状况;另一方面,当幼儿处在空间密度大的活动室内,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与其他幼儿的社会交往减少,活动的水平也较为低下。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活动室资源,根据科学要求安排班级人数,使每个活动室的空间密度不致于过大,从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进而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四,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突出幼儿教育的特点
陈鹤琴指出,在幼稚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儿童化”的原则,他反对那种将儿童视为“小大人”的谬论。要遵循这个原则,幼儿教师必须意识到,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他们才是环境的主人,是环境的使用者。因此,在设置环境时,应遵循幼儿教育的特点,始终以幼儿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包括环境布置的高度应以儿童的视线为标准,各种墙饰都要与儿童的视线齐平;各种背景、墙面设计中的形象和造型要卡通、生动、有趣。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不能为追求美观而盲目布置。幼儿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环境设计的内容都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社会认知特点,从而让幼儿产生积极社会情感,引发相应的积极社会行为。许多社会规则和意识的教育,可能教师说了很多遍,幼儿还是不能很好遵守,如果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出现类似的环境布置,幼儿可能就会潜移默化地去模仿和遵守。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幼儿园室内接水的地方会贴上小脚丫的图案,那么幼儿会逐渐养成排队的习惯,这些环境创设和布置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
幼儿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和材料的互动,所以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努力实现材料的多重教育价值,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环境。幼儿教师在以往的活动中,经常对环境材料的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因而在很多时候,材料只是单纯地成为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工具,忽略了它作为培养孩子合作、交流、协商、指导、互学等社会性能力的价值功能。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物质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和社会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园活动空间布局、空间密度安排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突出幼儿教育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