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中错误控制机制的建立

2015-07-28 15:58王旭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5年7期
关键词:预防控制过程控制

王旭冉

【摘要】错误控制机制是为了预防、减少和消除错误事件的出现,通过建立一道道阻挡错误的防线来控制有关错误事件发生的运行机制。笔者结合十几年大学生管理经验,将大学生错误控制机制按照错误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上分为提醒、监督、检查和奖惩四道机制,形成错误控制回路,以达到连续地进行预防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和反向控制的效果。

【关键词】错误控制 预防控制 过程控制 结果控制 反向控制

【课题项目】课题编号:FJCGGJ12-1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8-02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源整体质量不断下滑,学生错误事件诸如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等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些错误对于大学生来讲小则遭受某种损失,大则可能会产生一步错,步步错的连环反应,很可能因此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生是个盛产错误的群体,他们犯的错误的发生机制有着各自的特点,有时还会衍生、派生出更多的错误,另外不同主体之间还会相互影响和交叠出更加复杂的错误,作为学生管理人员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应当对多种错误控制方法和原理进行梳理,建立一套完善的错误控制机制:

一、提醒是错误的预防控制

《淮南子》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所以要在学生犯错前就开始进行错误控制,以防未犯之错。提醒就是这样的第一道防线,它具有预防主观性错误和非主观性错误的作用,把错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狭义上可以将提醒理解为事前教育,即通过事前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犯错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是什么。甚至可以将已经发生过的错误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加深学生对此类错误的印象,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辨别力,同时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在思想上筑起不要犯错、不能犯错的防线,来达到预防错误事件发生的目的。事前教育预防的是主观性错误。但从广义上提醒的内涵远比事前教育来得宽泛,在广义上提醒还包括告诫和从旁指点,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犯错,所以提醒还应有预防非主观性错误的作用。

提醒这道错误控制的主要运行形式是在错误事件有可能发生前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醒或者进行文字性提醒:

口头提醒可以通过开班会、专题教育、广播、培训、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进行专业培养和学习方法教育、生活教育、校风校纪教育、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口头提醒要注意方式方法,老师整天和尚念经般的对学生唠叨很容易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教育不当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道而行,结果起了负作用。

文字性提醒包括各种标识错误控制标记、下发通知书、悬挂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制定各种规定和制度等形式。如在学生容易犯错的地点,通过张贴一些充满人情味的警示标语:“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这些标语的作用正如翟楠在他的硕士论文《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世界》中写到的:当标语“与人遭遇时,其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或顺从、或悬置、或内化、或抵制、或在顺从中抵制、在抵制中不知不觉地内化”。口头提醒和书面提醒可以配合使用以加强效果。

当然,要知道光有提醒这道错误控制的防线是不足以完全预防错误事件的发生,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错误都是明知故犯的,提醒这道防线极易被冲破,经常出现提醒无效的情况。如大学新生入校时的“入学制度教育”也是一种提醒手段,每人发一本《学生手册》,辅导员口干舌燥地反复强调学校纪律,甚至有些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对此进行入学教育考试,但是仍然不能杜绝各种违反校规事件的发生,新生对学校制度的严肃性认识不可能经过一次两次入学教育的提醒就铭记在心,往往是将其束之高阁,等到了违规时才急忙找出来翻阅,所以还应开辟更为广泛的错误控制渠道。

二、监督是错误的过程控制

美国政治学家T.潘恩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人监督,对国王是不能信任的”。这句话道出了监督对于错误控制的重要性。监督是错误控制的第二道防线,属于过程控制,在错误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提前排除问题和杜绝潜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本次错误产生的危害,避免衍生、派生等连锁错误事件的发生,从而发挥出监督机制的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

监督的主体不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学生群体的自我监督是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在学生中设监督联络员,如班干、团干、院干、楼长、舍长和指定学生等,建立一套错误信息的汇总系统,然后对收集来的错误信息进行分析、会商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监督的对象可以是特殊个人或群体,也可以是涉及的某个重要事项。特殊个人或群体包括某种生理缺陷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厌学弃学群体、情感问题群体等。这类特殊个人或群体是发生错误事件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监控。此外,检举监督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过程监督的重要方式。如各种公示:入党公示、奖学金公示、受助金公示、各种荣誉公示。

监督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人为监督也可以利用监控等现代化手段监督;可以是全程监督也可以是局部监督;可以是直接监督也可以是间接监督。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单独采用某种监督手段,常常采用的是多样化的监督方式,例如为了杜绝大学生晚归、旷铺这类错误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系列错误控制手段:舍长、楼长、辅导员助理和辅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晚查铺;在宿舍区各个出口设立摄像头和安保人员;宿舍大门准时锁闭;围墙安装红外线报警装置等多种监督方法。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不在宿舍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中止了学生旷铺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现学生翻墙进入立即进行干预教育,预防翻墙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因为在外留宿引发的其他连锁错误事件的发生。

监督控制机制具有动态的平衡性,不仅能及时干预正在发生的错误,还能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连锁错误,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它虽然效果显著,但错误事件的发生常具有在发生时间、地点和主体上的不确定性,另外过程监督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实施成本较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很难做到对任何事情或对任何群体都时刻保持警觉状态,处处进行过程监督,往往只能在重点部位、重点人群中开展监督,对于一般性的、监督不到的区域,错误事件还是常有发生。

三、检查是错误的结果控制

检查出现在是错误事件有可能发生后,它是错误控制的结果控制防线,如果没有检查,对表现好的同学是一种漠视和打击;如果没有检查,对表现不好的同学是一种默许和纵容,检查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它甚至能直接决定错误事件发生与否。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布置了作业却从来不去检查,那么除了少数学习自觉的同学外,很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去完成,时间一长那些原先主动做作业的学生人数也会慢慢减少。但是如果老师及时检查情况就会截然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最终的检查,才能从源头上去影响事件是否发生。

再以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错误控制为例: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曾一度普遍存在着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面对这一错误事件的发生,如果运用错误控制理论进行控制,第一道防线是“提醒”,即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强调写毕业论文的道德底线,但收效甚微,不少学生还是明知故犯。第二道防线是“监督”,监督的主体主要是论文导师,但是高校的扩招导致了教师论文指导压力逐渐增大,即便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很强但也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制约,在指导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每篇论文都认真把关防止学生抄袭,由此让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可能。这样一来在“预防控制”和“过程控制”都不能完全有效的前提下,剩下的就是第三道防线通过检查来实现“结果控制”,于是高校出台一项规定:毕业论文完成后最终必须要到“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即TMLC系统)进行检测,通过后才有资格进行论文答辩,这样一来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立即得到了明显遏制,这就是检查这一结果控制的巨大作用。

当然,如果光有检查,没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施行对检查结果的相应处理,会让错误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上述的毕业论文在TMLC系统检测后还要根据检测结果对毕业生做出相应的处罚,才会让TMLC系统检测变得有意义,否则形同虚设。同样的道理,班级点名员每天都在记录大学生课堂出勤情况,但是如果这些出勤统计结果从来没有发挥效用,经常旷课的同学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时间一长,那些原先忌殚点名制度的同学还是照样会旷课早退,点名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还应配套建立一个对检查结果的反馈,反向控制错误行为的发生。

四、奖惩是错误的反向控制

奖惩是对检查结果的反馈,它能反向控制错误行为的发生。“后果决定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先前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行为。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观点,一种行为如果能产生另人愉悦的体验,那么它就会被增加,反之就会被减弱。奖惩便是抓住了人的这一趋利避害的心理,奖励或是惩罚作为一种可以预见到的错误结果,它会反向去干预错误行为最初是否发生,所以说奖惩是错误的反向控制。

每个高校都有一整套学生管理的奖惩制度,包括学生各类奖学金、荣誉的评选办法、学生在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与违纪处理条例等,奖惩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错误控制手段,起到反向控制错误的作用。奖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表现出色就能得到某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必定会降低错误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一般来讲它的作用面较窄,仅限于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其吸引力还是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惩戒手段对大学生整体约束力更强,惩戒有批评、书面检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等行政处分,在运用惩戒手段时应该慎之又慎,应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内疚感和奋发的决心。

当然奖惩不一定要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才能发挥其作用,虽然在惩戒时预防工作早已失效,事件已经发生,但无论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学自身来讲还是其他旁观的同学来讲,都能降低下次发生同类错误事件的发生频率,起到警告的效果。这是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理论,大学生可以在他人的相似情境中产生的行为结果作为参考来调控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期望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也就是说替代强化是通过周围同学的正面或负面榜样模仿形成的。

蒙特梭利认为“奖惩无效”,笔者是这么解读的:在大学生没有将各项规则内化形成真正自觉主动的行动之前,任何奖励或惩罚都不是真正有效的。虽然在错误即将重复发生之前,在小错误演变为大错误之前,良性错误转化为恶性错误之前,奖惩可以达到及早警示、纠正错误这样一种错误控制目的。但是一旦缺乏外在的规则约束或者临时处在无人监管的“真空”中,这些错误就会死灰复燃,所以单纯地为了得到奖励或是逃避惩罚的教育是失败的。自我强化、自我管理才应该是反向控制的最高阶段,学生要将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创设的结果标准,以此为基础来调控自己错误行为的出现,由“他律”走向“自律”,这才是错误反向控制的最高境界。

最后,上述预防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和反向控制不能孤立使用,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最理想的错误控制效果,例如指纹机打卡制度曾经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控制学生逃课的手段,然而聪明的大学生们很快就攻破了这个技术难题——自制指模并请人代为打卡,轻而易举地逃过了检查,这一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令人深思——如何针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各项静态的错误控制手段,让它们能持续地发挥作用呢?

五、综合运用四个机制,形成错误控制回路

笔者认为提醒、监督、检查和奖惩四个机制必须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相对封闭的不断运转的错误控制回路(见图)来实现错误的预防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和反向控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一套完整有效的错误控制体系必须符合管理学中基本的封闭原理,即任何一个错误控制管理大系统都要让子系统内的各个错误控制机制形成严密作用的回路,使回路中的错误控制措施不断发挥作用,产生向既定方向运动的约束机制。因为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形成新的原因,错误及其对应的错误控制手段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错误控制回路必须在封闭前提下得以连续运转,错误控制手段就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似乎永远都在进行“猫抓老鼠”的对抗性游戏。所以,基于错误动态发展的特性,相应的错误控制回路也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封闭运行,也应该根据不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新产生的错误或致错因素作为新节点,找出这些节点之间的关联,探寻错误的发生规律,补充、更新或替换相应的错误控制手段,保证错误控制系统不断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封闭,让预防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和反向控制四个机制得以连贯运转,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管理机制僵化、运行机制不畅通,达到连续的错误控制作用,创造出越来越高的管理效能。

此外,单个错误控制回路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够独立地完成其错误控制的目标。不同的错误控制回路系统又以某种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复杂、更庞大的、更加完善的错误控制体系。

当然,管理成本与效率是任何管理者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错误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形式也不例外。每个错误控制环节都有多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选择运用其中的哪种方法,就是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在确保错误控制效果的前提下还应当要做到错误控制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最小化,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在实践过程中,管理成本高昂往往会成为无法控制错误蔓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没有一块无错误的净土[1]。只要有错误的出现,就会有错误控制的研究,在大学生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大学生所犯的错误总是不断出现,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与大学生错误控制相关的研究就永远不会完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大学生错误控制的研究中来,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各自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到错误控制理论。

参考文献:

[1]文清源.犯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20页

猜你喜欢
预防控制过程控制
悬臂斗轮堆取料机的常见故障以及预防控制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与对策
智能阀门定位器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
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输血科医院感染的隐患与预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