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荣耀

2015-07-28 18:26张纲
大理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州长大理学院

张纲

忆往昔,经历如刻刀,岁月稠,时光像流水。回想起十几年前,我作为映德州长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亲眼见证了老州长在大理学院筹备创建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值此大理学院申报更名为大理大学之际,每当回想起那一幕幕老州长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我的心中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族、彝族的先民繁衍生息,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每个历史进程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迹。

在大理州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大理各族人民多年的期盼和夙愿。大理白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建国以来,特别是1956年白治州成立以来,包括映德州长在内的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为兴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曾先后举办过师范专科班、大理师范学院、滇西大学和昆明师范学院大理普通班。

大学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标志品牌,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载体。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白族先民为代表的大理各族人民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广泛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国文化,进而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独特民族文化,历史学家认为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建设一所具有特色的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必将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必将有利于提升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品位,更好地助推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实践中发挥好传承者、引领者作用。

大理现在是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结合,城乡连通、辐射周边的立体交通网,北可进川、藏和印度,南可通边达海,在云南省实施建设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因此,紧密结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需要,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建设一所具有特色的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本科学校,成为云南省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初,州委、州人民政府多次研究在大理创建综合性大学的方案。1993年7月李映德当选自治州第九届人民政府州长后,创建大理综合性大学是他思考最多、焦虑最大的一件大事,在他认为其意义绝不亚于大理“铁公机”(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大理机场)的建设。因此,他在抓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同时,有意识地集中时间、集中思考、集中精力抓如何破解创建大理大学这个难题。经过多年努力,1996年,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要创造条件,在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综合性大学”。至此,创建我州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被正式提出。

在大理大学的筹备创建过程中,映德州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映德州长关于创办大理大学的理念得到了州委张金康书记和其他州委、人大、政府、政协四班子领导及全州各级各部门的认同,形成了一致意见,为创办大理大学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保证了申报工作顺利进行。加快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创建大理大学,将为我州乃至滇西地区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当时,申办大理大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共鸣和支持,大理籍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1999年10月21日回大理时语重心长说道:“教育为本,人才兴国。我们白族,历史文化悠久,过去大理的学校在省内外很有名气,而现在这种名气好像没有了。学校档次不够,教育跟不上啊。还是要抓教育!”

2000年春节,大理籍云南著名学者、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勋、云南民族学院教授马曜、云南作家协会原主席晓雪联合致信映德州长:“我们作为在外地T作的白族子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文教事业,我们倍加关注。我们认为,无论就文化基础及知名度,或是地理区位而言,大理州都应先期办有本科师院,在此基础上,与大理医学院合并,进一步办成综合性本科大学,这不仅是我州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为我省滇西北地区作贡献,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最根本的工作。当前,与其办一些一般应用性的专业学校,不如集中财力、物力,办一所上档次规模的多学科大学本科学校,这才是长远的造福后代的百年大计,是大理州长远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当前提高我州人民的文化素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旅游业大州之急需。”

呕心沥血亲力亲为

1999年5月和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分别视察大理,勉励大理加快建设和发展。江总书记、朱总理的重要指示,为大理和滇西乃至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时历史赋予自治州的重大发展机遇。

1999年8月。省教委领导根据省政府的意见提出了云南省要在大理布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到大理考察时,对于大理创办综合性大学的意见给予了肯定。至此,在大理创办大理大学的方案,被提到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按照中央和省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根据州委、州政府的部署,2000年2月,大理大学申办工作组正式成立。

此后,根据工作需要,州人民政府又成立了申办大理大学工作领导组,映德州长亲自任组长,副组长由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赵立雄和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州长杨宴君担任,成员由州教委、州人事局、州财政局、州计委、州土地局、州城建局、州编办、大理医学院、大理师专、大理电大、大理工校主要领导组成,领导组在州教委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原教委主任吴发韬兼任,申办T作正式全面展开。

2000年6月12日,州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呈报《大理白族白治州人民政府关于给予创办大理大学立项的请示》。7月19日至20日,时任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杨崇龙带领专家组和省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有关同志到大理,对大理大学设置进行考察评议,专家们认为设置大理大学对于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迎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文化及现有的基础条件来讲,申报设置大理大学是可行的。大学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和教育功能,是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大理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特点,大理大学对全州的建设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对大理大学的定位,专家们认为大理大学应当是紧密结合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专家们指出,要结合本州及滇西地区的优势,突出优势学科、突出特色,特别是生物资源优势。因此,应当考虑发展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以及突出农林工科类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专家组一致同意大理州政府申报大理大学,要求对申报论证报告进行充实、完善后及时上报国家教育部。

会后,映德州长召集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和促进工作的措施,申报工作顺利展开。根据省专家组的评议意见,经州委、州人民政府同意,将大理师专、大理电大、大理工校并人大理医学院创办大理大学,并据此形成了《申办大理大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0年7月23日,州人民政府再次正式向省政府上报《大理白族白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大理大学的请示》等申报材料。

2000年9月,省政府以云政函[2000]7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申请批准创建大理大学的函》向教育部申报。2000年10月4日至5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亲临大理。在映德州长等州领导陪同下,对大理大学设置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映德州长专题汇报了创办大理大学的筹备工作情况。11月21-23日,省政府在大理召开现场办公会,全面检查总结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执行情况,并帮助理清“十五”发展思路。映德州长作工作汇报,并就支持创办大理大学问题提出请求:“根据全省教育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经向省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并经专家评审,拟计划以大理医学院、大理师专等学校为基础,创办大理大学。目前,正抓紧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请省帮助报立项和筹建”,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

2001年2月27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大理大学考察评议组到大理,对大理大学的设置进行考察评议。考察组听取了大理州的工作汇报,李映德州长汇报工作,张金康书记作了表态发言。专家组对各校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分别召开了干部和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考察组表示,将搜集到的情况,如实向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汇报,促成大理大学早日申办成功。随后,专家组向省政府反馈了意见。专家组认为,在大理举办一所本科大学很有必要,但鉴于目前大理创办综合性大学仍存在一些差距,专家组建议两个方案供选择:一是报为大理大学筹建(两年完成筹建一厂作);二是报为大理学院,经过几年建设,待条件成熟后,再申报大理大学。

省、州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按照申报大理大学的筹建方案,必须在两年之内完成筹建工作,这个方案一是政府投资过于集中,压力太大:二是专业门类设置无法达到要求,师资队伍准备工作显然无力完成。两年之后,势必仍无法达到大学的设置要求。故省政府决定,采纳申报大理学院方案,并以云政函[2001]1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申请批准创建大理学院的函》向教育部申报。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原来的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和大理工业学校四校合并,组建成立多学科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大理学院。10月29日,大理学院成立大会在州体育馆隆重举行,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省电大大理分校、大理工业学校实现成功合并,“大理学院”作为一个新法人,正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闪亮登场。云南省副省长梁公卿率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计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成立大会,梁公卿向大理学院授牌,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崇龙宣布大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首任大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毅、院长高峰。大理学院的申办成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我州兴办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必将载入白治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

在那个美丽的金秋十月,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人们翘首期盼之中,一所大学诞生了,没有什么比见证更令人欢欣鼓舞。一座古老的城流传着一条喜讯。比奔跑的火车还要快啊,比从头顶上划过的飞机还要矫捷,追赶着光速的讯息。从大理学院辐射,传遍苍洱大地,传遍红土高原,一直向外传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座城市孕育了一所大学,一座城市滋养着一所大学,一座城市成就了一所大学。想象一所柄息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学,丰盈,充沛,坚韧,进取,茁壮的生命力。

按照申报方案,大理学院由原来的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和大理工业学校等四校合并组建。由于四个学校不同的办学性质、层次、历史、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导致各学校在认识上达不成共识,缺乏理想的合并组建氛围,如有的认为合并组建是长官意志:有的原来经济效益好的学校认为合并后没有得到半点经济上的实惠或好处,相反地还“丧失了”自己的“领地”,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对合并持怀疑态度;有的悲观失望,缺乏信心,感受不到合并组建带来的好处,看不到合并的希望,采取不积极合作、不参与的态度,甚至还心存“合久必分”、“留下后路”的念头;有的对合并不赞成甚至公开反对,因此,消极对待、指责非议,轻则不安心工作,重则纷纷调离学校等等。各学校在思想上不够统一,认识不足,行动上不够主动,裹足不前,增加了合并组建工作的难度。

为统一思想,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映德州长先后深入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大理工业学校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在听取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意见的同时,对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使大家认识到,实现四校合并组建大理学院,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必须审时度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多说多做促团结、促发展、促友谊、促共赢的话和事。同时要求各学校之间形成共识,坚决拥护教育部和省州党委、政府的英明决策,在合并组建大理学院上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把创建大理学院作为全州最大的社会发展工程来实施,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基础工程来办,齐心协力做好大理学院的规划、建设工作,为办好大理学院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的办学环境。

由于思想被共同的目标统领了,矛盾被前进的合力化解了,发展融合了不同的个性,个性又在发展中得到张扬,为最终完成四校的实质性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推动大理学院以最小的合并阵痛,最大的发展步伐,最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闯出了一条合并组建高等院校的发展新道路。

注重人文精心选址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大学选址的“五项标准”: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白新不已的精神。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选址对于大学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映德州长高度重视大理学院的选址工作,我曾经多次陪同老州长深人大理镇,实地到大理学院预选址地块进行现场踏查。该地块位于苍山玉局峰山麓,当时还较荒芜,到处坑坑洼洼,杂草丛生,除了有一片为大理一中农场外,多为当地村民白发开垦种植的包谷地。老州长反复到这里仔细察看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状况,详细询问土地权属及周边规划建设情况,现场听取有关单位的情况汇报,有时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通过多次深入调研思考,映德州长指出:大学校园的选址是一项科学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本着既要发扬民主又要敢于集中的方针操作,在其论证、决策过程中,党委、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决策需要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敢于负责的勇气和魄力,党委、政府要敢于及时集中拍板,否则就可能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举棋不定,延误时机,影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到大理学院,一方面要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校园选址要与环境相协调。办一所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白然环境,“依山林”、“择圣寺”历来是我国古代书院选址的指导思想,北宋初年的著名六大书院,就有五座位于山林僻静之处。一个安静的办学环境,能使师生免受外界的干扰,远离浮躁的社会,有利于师生深居简出,潜心钻研学问。

当时,映德州长认为,如果离开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人文环境,也决不会有一流的大学。大学校园应选在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为宜,力求创造一种理性、典雅、富有文化内涵氛围的校园,如走近湖南大学,无人不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主要原因就是该校选址在岳麓书院所在地的岳麓山办学,一届又一届的师生,不断地接受着该处文化与灵气的熏陶。而作为“文献名邦”载体之一的大理古城,是历史的积淀、人文的传承,将大理学院的本部建在古城近郊,整个校园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融为一体,其独天得厚的人文白然环境,必将使大理学院成为苍洱风光中极具新意的人文景观,必将为学校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规划建设一个校园,经济实力是基础,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实:既要着眼长远,规划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又要立足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要因一次性规划面积过大或选址不当、地价过高、拆迁量过大而使学校陷入财政困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址的基础上改扩建成大理学院下关校区,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扩大办学空间,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学校竞争力。加之两个校区分布了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一个科学、有序、有机的整体教学生态环境。映德州长的选址意见很快得到了州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省州有关部门的赞同。

白2000年7月20日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有关专家就大理大学作细致评议后,大理大学筹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选址和土地使用方案敲定后,8月23日,受映德州长委托,杨宴君副州长召集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对土地使用的有关问题作具体协调。至此,大理学院的选址建设按照两个校区的思路来进行,新建的大理古城校区为学校本部,下关校区在大理师专的原址上改扩建,主要设置医学专业。

科学规划高效建设

校园建设是大学精神、学术和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特色追求,而且能以其特定的直观性和渗透性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

映德州长高度重视大理学院校园规划建设,亲白安排教育、财政、规划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国内多所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照“一流规划”的要求,本着“高起点、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原则,广泛听取意见,公开征集规划方案,选择优秀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

在建筑单体设计方面,则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参与方案竞赛,要求设计方案要规划大气、设计一流和富有鲜明个性特色,同时又要与大理美丽的苍山、洱海白然景观相协调,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把大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面向21世纪、富有特色的新兴大学。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完成选址后,当年即奠基动工。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建设期间,映德州长又多次深入到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楼、图书馆等建筑工地,现场检查T程的进展情况,了解相关施工进度,对有关工程质量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听取施工单位负责人的有关汇报。他要求,古城校区要确保工期、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廉洁,力争将古城校区打造成为生态校园、人文校园的示范区。映德州长再三强调,州、市各有关部门要协同推进路、水、电建设,积极为古城校区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提供优质保障服务。

2001年7月,映德州长调到省计委工作后,仍然十分关心大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大理学院三期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毕,校园面积从500多亩扩展到25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从18万平方米到65万平方米,学院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拼搏,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深化改革,配套建成了古城和下关两个高水平校区,学校综合教学楼、理科楼、工科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及下关校区的药学楼、医学实验楼等建筑群拔地而起,一个新型的富有时代感的山水园林式大学校园已在世人面前展现。其中,古城校区由于有高起点的规划和高品质的文化内涵,屡屡被来学校考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和来宾评价为:风光山水最好、生态效应最佳、校园广场最靓、建筑最有特色、居住条件最宜人的大学校园。占城校区整个建筑群以更高的建筑意境获得了建筑生命,与洱海帆影呼应、与苍山相协调,成为大理市最靓丽的风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办好一所综合性大学,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它是一个特色学科不断发展、优良传统不断光大、校园文化长期积淀、物质条件不断积累的过程。

大理学院坐落在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白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多顶桂冠的大理,自2001年创建至今,伴随着苍洱大地改革开放的巨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艰苦创业中茁壮成长,在励精图治中发展壮大。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建起了美丽优雅的校园,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办学条件,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建立了特色突出、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专业体系,具备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大理学院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滇西地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基地。

大理学院白2001年合并组建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四校的实质性合并,启动了教学、人才、条件三大工程,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特色突出,科研成果丰富,社会声誉良好。学校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以辐射南亚、东南亚为特色的教育国际化深入推进,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首批4所“走出去”试点高校之一和云南省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外33所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截至2013年,共培养印度、尼泊尔、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各类留学生累计2400人,目前在校各类留学生人数达600多名,学历留学生人数居云南省各高校之首。这所被誉为“山水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山水”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已经成为苍洱山水间的一道亮丽风景,探索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子,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学校时给予了“大理学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的缩影,是改革的成功范例”的评价。

学校现有16个校属教学学院,有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7个;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点有3个,2008年,成为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面向30个省、市、白治区招收学生。截止2011年,全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18000多名,各类留学生600多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3000多名: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7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60多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为130多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60余人次。同时,还拥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求是杂志社国情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学术领域专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图书馆藏书190余万册;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有212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有4个境外基地,能够满足各学科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级国际性应用人才培养基地:有11门省级精品课程。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国外基金项目7项:参与两个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及“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有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药物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获准国家发明专利71项,其中李树楠教授研究的“康复新”、“心脉隆”、“肝龙”3个新药已经产业化;出版专著、教材115部,正式发表论文28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146篇,《大理学院学报》被武汉大学评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6000多种学术期刊中排名位居前20名。2006年以来,连续6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云南省唯一所“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13年,“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日”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2010年,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始一本招生,标志着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州委、州政府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历任学院领导王毅、高峰、戴志明、杨荣新、李兴华、张桥贵的不懈努力下,大理学院已经进入“捉质量、上水平、强特色、出精品”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学校在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领导班子等办学条件上已达到大学的设置标准,基本具备更名为大理大学的条件。当前,正值“大理学院”更名“大理大学”的关键时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即将进入大理学院考察评议,全州各族人民梦寐以求实现“大理学院”更名为“大理大学”这个十多年的梦想即将完成,映德州长在大理建立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的心愿即将实现。

文字太轻,回忆太重,树高千丈总有根,喝水不忘挖井人。映德州长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饮水思源,每当走进樱花盛开、风景如画的大理学院,我们倍加怀念和感激包括映德州长在内的每一名为我州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开拓者、奠基者。对他们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我们深知,大理教育的今天是与昨天的努力分不开的,大理教育美好的明天又有赖于今天的努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大理学院”更名“大理大学”为新的起点,抓住机遇,扬帆奋进,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努力开创大理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把大理学院打造成为一所云南先进、西部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每天,朝阳,从洱海的东边慢慢升起,斜斜地射进大理学院山水大花园一般的校园里,一直伸展到立于学校大门后的雕塑上,以后从苍山的山尖上落下。不计其数的学子们涌来,或端坐受学,或聆听教诲,川流不息。

2015年新年刚过。一场美丽的雪飘然而至,古城大理的历史厚土之上多了一丝柔情,如此一域,大学,成就了大理城市地标的同时,丰富了大理的文化内涵。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所属于白己的大学。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以白己城市的名字来命名,而一所大学,也以自己特别的姿势融入了当地文明之垒。

对于一个属于这座城市同时又生长于这方水土的人。毕生热爱着白己的城市和这方水土上成长起来的大学。我相信,那些来白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多年后必将热忱地记着一座叫做大理的城市。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已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他们将用一生的时间眷恋着白己的青春。守望永驻芳华的大理大学。

猜你喜欢
州长大理学院
你给我们带来了幸运
大理:梦游理想国
州长开奖
大理好风吹
一句玩笑 让州长下了台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