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与竖琴的浪漫对话

2015-07-27 09:19张丹妮
音乐爱好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竖琴长笛唱片

张丹妮

说到长笛与竖琴,大家都会联想到女性形象,这或许是因为这两件乐器的音色都过于甜美。长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其音色柔美、悠扬、清澈,在交响乐团中常常担任炫技花腔、演奏华丽片段的角色。而竖琴为最古老的拨弦乐器,具有色彩性,擅长演奏和声伴奏与滑奏式的装饰句,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阶时更有行云流水的意象。当音色柔美清澈的长笛遇到神秘优美的竖琴时,如泣如诉、沁人心脾,好似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浪漫对话。

Naxos发行的这张名为“为长笛和竖琴而作的浪漫音乐作品”的唱片,包括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十二位作曲家的十四首作品,几乎每一首都耳熟能详。乐曲来自不同歌剧的间奏曲以及一些有名的独立小品,涉猎了小步舞曲、圆舞曲、间奏曲、哈巴涅拉舞曲、玛祖卡、变奏曲、波尔卡舞曲等音乐体裁,部分作品是作曲家特别为长笛和竖琴而创作,另一些则是为演奏者改编的。

大概是为了突出“长笛与竖琴的浪漫对话”这一音乐主题,唱片收录了诸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其中不乏德奥风格、法国民族风格、俄罗斯民族风格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印象主义风格等。唱片的第一首作品就来自于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提到《卡门》,大家耳边总是会想起那具有强烈戏剧性与激昂的吉普赛风格特征的序曲旋律,而比才在这里运用悠扬而带有一丝忧伤的长笛与竖琴来描绘凄凉山间的夜晚,与《卡门》中诸多热情奔放的旋律作对比,可以说是更为戏剧化地预示了悲剧故事的到来。唱片还收录了比才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笛小品《降E大调小步舞曲》,选自他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在竖琴柔美的伴奏下,纤秀音色的长笛旋律比此前的《间奏曲》更多了一份明快欢乐的幸福感。

《沉思曲》来自法国的另外一位作曲家马斯内于1894年创作的三幕歌剧《泰伊思》(Tha?s),这是第二幕中的间奏曲,原作由小提琴演奏。《泰伊思》取材于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拉托尔·法郎士的同名小说,故事叙述了公元四世纪埃及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而皈依宗教的故事。作为原剧中的间奏曲,《沉思曲》虽然短小精悍,但其精美的旋律却概括了整个故事。马斯内因擅长创作描写女子娇柔的音乐,被人们称为“洞察女子心灵的诗人”,而这段旋律正是描写美丽的泰伊思因内心愧疚在沉思冥想、诚心忏悔的内心活动过程。与小提琴和钢琴的版本相比,本唱片中长笛与竖琴柔美的音色更为细腻地描绘了女性内心的活动,更加体现出马斯内优美伤感而又不失柔情艳丽的音乐风格。

第三位法国作曲家是奥古斯特·杜兰德(Auguste Durand),唱片收录了他为竖琴而创作的两部作品:《降E大调圆舞曲》(Ière Valse in E Flat Major)和《降A小调恰空舞曲》(Chaconne in A Flat Minor)。杜兰德曾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随塞萨尔·弗朗克与圣-桑学习。和作曲家与管风琴师的身份相比,杜兰德作为出版商的身份更为人们熟知,1869年他与路易斯·赛纳维克(Louis Sch?newerk)以及其他赞助商创立了杜兰德-赛纳维克音乐出版公司,出版了包括圣-桑、马斯内、瓦格纳、拉威尔、德彪西在内的不少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十九世纪以来,钢琴逐渐取代了具有女性形象特征的竖琴,作曲家们开始热衷于为钢琴写作短小精悍的抒情性小品。在这张唱片中,俄罗斯民族主义风格与印象主义风格的钢琴作品也被改编成了长笛或竖琴的版本。有着女性形象特征的长笛与竖琴在俄罗斯民族主义与印象主义风貌下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印度之歌》(Hindu Song)改编自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于1896年的歌剧《萨德科》(Sadko)中第四场印度商人的唱段,带有东方色彩的旋律由长笛声娓娓道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乐曲抒情又不失华丽,热衷于在旋律中隐含着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这首《F小调悲伤圆舞曲》(Valse sentimentale in F Minor)是作曲家1886年为钢琴而创作的一系列小品中的第六首,流淌出细腻婉转的情感。

虽然竖琴与长笛这两种乐器的音色都非常过于柔美,听起来并没有那么悲伤,但细细品味之下,又可感受到内心的一种落寞。德彪西的这首《小船》(En bateau)选自他1889年为钢琴四手联弹而创作的《小组曲》(Petite Suite),这一组曲包括《小船》《游行》《小步舞曲》《芭蕾舞曲》四首。在作品中,竖琴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为背景描绘了泛起波纹的水面,而流动于上方的长笛声部则饰演了小船的角色,让人联想到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与德彪西不同的是,印象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威尔在《哈巴涅拉风格的练声曲》(Vocalise-étude en forme de habanera)中融入了西班牙风格元素,并将丰富多变的节奏型纳入作品,作品在被改编为长笛与竖琴的版本后,演奏家通过长笛灵活多变的演奏技法模仿复杂的声乐演唱技巧,如连音、断音、滑音、装饰音、颤音、花腔等,将作品表达的情感隐藏在细微的变化之中。

在领略过竖琴与长笛的风采之后,我们在唱片中还可以欣赏到几部长笛独奏作品。提到格鲁克,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他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上。格鲁克一生中创作了一百余部歌剧,而当今上演率最高的“格鲁克旋律”正是唱片中的《D小调芭蕾》,作品选自1762年格鲁克尝试改革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需要指出的是,《D小调芭蕾》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在1762年意大利首演的版本中,直到1774年该剧的法语修订版在巴黎上演时,作曲家才将该曲纳入歌剧。格鲁克“音乐为诗歌服务”的歌剧改革目标改变了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地位,这首唯美的长笛作品描写了初入福地的尤丽狄茜内心的迷茫、困惑与无奈。而“不喜欢长笛”的莫扎特,一生中由于富裕的荷兰朋友费迪南·狄金(Ferdinand Dejean)的出钱约稿创作了三部长笛协奏曲与一部长笛行板乐章,这首《C大调行板》中的长笛与竖琴减少了华丽的音响效果与高难度的技巧,在竖琴的映称下,长笛显得尤为婉转。

安静、空灵的长笛与优美、轻柔的竖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性格不同的对话情景,浪漫细腻的作品给您带来的是一场长笛与竖琴的别样音乐之旅!

猜你喜欢
竖琴长笛唱片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作家风采
——陈竖琴
大自然的唱片
竖琴海绵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坏唱片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夜半寻鼠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