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大阅读教学。所谓“大阅读”,它不仅是为语文而阅读,更是“为人生”的阅读,“大”的另一层意义是打开校园与家庭、社区的壁垒,跨界融合。随着实践的深入,建设开放多元的读写社区更新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成为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后,我们也在思考,学校有责任进行家长教育,它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到底应在哪些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
当重新梳理已有的经验,我们发现建设多元开放的读写社区恰好是一条有效路径。在这个虚拟、松散的“社区”中,阅读成为撬动家校沟通的“支点”,在学校的专业引导下,家长与孩子置身于一个共同的学习场内。有效的家庭教育,是让家长陪伴孩子共读、共写,营造出充满文化关怀的温暖空间,让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专业指导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帮手。
抓住最初阅读的那颗心灵
家庭教育,阅读为先。让每个家庭都重视亲子共读、共写并非易事,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
最常见的形式是“家校交流会”。每一学期开学第一周,我们都会召开家长会,明确告知家长学校对孩子阅读的总体思路、具体要求以及每个年级的阅读书目,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阅读在这一阶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家校交流会,家长们明确了孩子六年所要完成的阅读情况,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同时,我们会向家长推荐《朗读手册》《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等相关书籍、文章。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体验,我们会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比如举行小型阅读交流会,每周三的家长接待日,老师会邀请班级里5名家长来校,了解孩子家庭阅读情况、家长的困惑、家长的经验。此外我们还定期举行大型阅读经验介绍,邀请在家庭亲子阅读方面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讲座”,这样的活动总是很受家长欢迎,共同的感受,让家长们彼此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儿童阅读最大的难题,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唤起、保持孩子阅读的兴趣。我们的专业建议是抓住孩子最初阅读的那一类书籍。
李利安·H·史密斯说过:孩童是一群只为了乐趣而阅读的“厚颜读者”。如果有一本书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便会聚精会神地阅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哲学家伊拉斯谟解释: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毁坏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毁坏心灵的程度并不比它差。
如何抓住这群“厚颜读者”,哪些书籍是有益于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的,需要学校给出权威、专业的建议。
事实上,小学阶段孩子到底要读哪些书?读多少本书?长期以来没有定论。经过反复研究,我们依照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组织社会人士、骨干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学生精心推荐了60本必读书目和120本选读书目和75首必背的古诗文。这些书目在筛选时尽量考虑到覆盖各种体裁、古今中外、世界名著。书目开出后,按学期配到班级,同时也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家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们配备相应的书目。
现代阅读早已不局限于纸面,有了极大的拓展,因此读写社区的范围应该延伸到更广的层面,比如影视阅读。我们十分重视经典影视的感召力量,按照年段学校会给学生每年推荐十部经典电影。
随着孩子的成长,男孩和女孩喜欢的图书是不一样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喜欢的书目也是不一样的;包括家长想在孩子的每个成长点提升孩子的某个品质也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要求就给书目选择留有更多的空间,同时也考验着学校的专业指导能力。我们会进一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帮助家长进行个性化选择,为孩子的阅读,也是为家庭阅读“私人定制”。
这一切都是为了抓住最初阅读的那颗小小心灵,当然也是为了家庭教育的进步。
专属的学习共同体
建立“读写社区”,需要父母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现在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由妈妈来完成,许多妈妈甚至是全职,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加之有些家长非常急躁,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
拿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来说,有些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温暖感太足,这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会产生不同效果。女孩的妈妈讲故事,可以多一些亲和力,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变换声线,这样的温暖感是积极、正面的;男孩的妈妈讲故事,则要讲适合男生的故事,更要注意自己表情及语气的变化,应该多一些干脆有力的细节,有时太过温暖会适得其反。
在“读写社区”里,我们建议父亲要参与其中。父亲的知识面广、幽默风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视野与孩子进行互动,这是母亲角色不能取代的。大量的心理实验表明:孩子取悦父亲的程度远远超过母亲。因此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
孩子对父亲的崇拜正好可以转化为“读写社区”的教育资源,父亲参与下的亲子阅读、写作一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为了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我们还郑重向家长们介绍了韩国教育专家南美英提倡的“一坪图书馆”,即“放了很多书的书架,量身定做的书桌,舒适的椅子,亮度适中的照明灯,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每个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开辟出阅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每个家长首先是个阅读者,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孩子,构建起温暖、专注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鼓励家长利用这个空间运用多种方法同孩子一起阅读、写作,尤其鼓励为孩子大声朗读,并注意要领,例如我们会经常提醒家长:
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固定的读故事时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开始朗读前,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与图画作者——不论已经读过这本书多少次。
朗读时经常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如果章节很长,或者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读完整整一章,那么请在悬疑处打住,让孩子意犹未尽,盼望下一次朗读时间……
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构建的共同体,不光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阅读的范例,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无声的情感交流,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读写社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创造多维互动的读写空间
只有家校配合,学生良好的读写素养才能获得,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才能发挥出来。
如何整合家校资源,我们从改变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开始,在读写空间上不断开拓,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维互动的读写空间。
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也能给家庭教育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我们开展了在线阅读对話,拓宽家庭读书空间。我们定期让孩子和家长把同读一本书的感受上传到学校“亲子阅读”网站上,一齐分享家庭阅读的故事与细节。
多样的活动和仪式是家庭阅读氛围的“催化剂”。每学期伊始,我们会给家长发放“阅读记录卡”,并设立“亲子共读奖”,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读书活动,如亲子故事擂台赛、亲子童话剧、亲子阅读征文等。每学期末,我们会在全校举行隆重的“书香家庭”颁奖典礼。
学校阅读课程的开发,我们也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引导他们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来。比如低年级孩子对绘本很感兴趣,许多家长比老师更有经验,我们就邀请家长来参加晨读课,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与老师一起开发绘本课程。每天的亲子绘本时间,孩子们都非常期待,参与其间的家长都非常用心,精心制作PPT,讲述时也是绘声绘色。
我们还聘请了校外阅读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在图书馆、班级为学生开展读写指导;鼓励和引导家长组成亲子“读写俱乐部”,通过QQ群、微信圈进行活动联络,让家庭与家庭之间联结成温馨的小型“读写社区”;我们协同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又能促进社区居民参与阅读活动。
我们理解的“读写社区”,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成员共同遵守共同体规则,发挥各自的阅读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不断完善的精神家园。
我们始终相信,阅读不一定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一定会影响其宽度和深度。通过读写空间的构建,我们“撬动”了家庭教育,提升了家长的素质,完成了学校教育未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