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逻辑结构及理论创新*

2015-07-27 05:28杜黎明
观察与思考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政治国

□杜黎明

“四个全面”的逻辑结构及理论创新*

□杜黎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又是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既体现出“目标—途径”二分内在逻辑结构,又体现出“目标—途径—调控”三分内在结构。“四个全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内记于心、外化于行,并及时把实践经验理论化、制度化,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现实要求。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逻辑结构 人民大众立场 理论创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又是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四个全面”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上所表现出的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四个全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完善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是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完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号召,这是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重点,相对忽视人的发展,忽视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满足的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期许。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这一号召升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奋斗目标,促使小康社会建设从一般的行为倡导性要求向必须实现的刚性要求转变;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更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所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和发展自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正式形成“两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又成为推进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的基本要求,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倚重的行为保障,“两个全面”形成小康社会引领与深化改革开放支撑内在耦合的格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具体的战略部署,这不仅在时间序列上进一步细化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明确了小康社会建设行动路线图,而且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每个阶段性目标提供了相应的动力保障。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明确了“三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要求把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还从党依法执政的角度,为最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埋下伏笔。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①《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的治国理政新要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最终成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讲话中阐释了“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系统,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为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两大动力系统,并强调这两大动力系统必须保持有机协调。②《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五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在这个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另启一行,专门用一段文字阐释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要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强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转变党的作风、完善制度建设、惩治贪腐,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蜕变的核心和关键。③《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五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落实六个“进一步”的要求,而“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放在六个“进一步”中的最后特别加以凸显和强调,由此可见,旨在“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让这关键一招真正生效的“独门秘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④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强调既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又要利用法律工具真正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这实际上既阐明了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又把“全面从严治党”也定位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提出过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四个全面”内在关系所经历的时间跨度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党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结果,开创了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真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内记于心,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抉择以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外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行动,及时把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固化为具体的制度安排,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现实要求。

二、“四个全面”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的阐释,为我们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四个全面”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整体;它既体现出内在的“目标—途径”的二分逻辑结构,又体现出“目标—途径—调控”的三分逻辑结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严谨的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总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上新台阶、新水平内在地有机统一的特性。

“四个全面”分别是四大系统,它们首先呈现出“目标—途径”二分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个战略布局的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目标的法治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目标的控制系统,⑤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党建》,2015年第2期。动力系统、治保障系统和控制系统系统协调运转,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途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不异化,保障全面改革能够真正得以深化,保障依法治国方略能够得以全面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化解制约小康社会建成的问题和障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另一面又保障规范、有序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引导民众形成改革的合理预期,用明晰的法治框架规范、修正小康社会的建设行为。

“四个全面”有机整体生命活力的表现和释放,使其呈现出“目标—途径—调控”的三分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大途径来实现,不管是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有序推进,都需要在全面从严治党而不断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过程中加以调控。不同生命有机体的行为表现差异,源于其体内的神经系统复杂、精细程度的差异。如果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整体比作一只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鸟飞的方向和要到达的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鸟之双翼,“全面从严治党”是鸟之头。正是依靠鸟头内强大而丰富的神经系统,鸟才不会发生方向偏离,鸟之双翼才能协调联动,鸟飞行的速度、力度、平稳度才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制定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实施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得以落实的核心和关键。

全面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去落实和保障。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①《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日报》2015年2月27日。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保障;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三、“四个全面”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

马克思主义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的解放为主旨;是否坚持人民大众立场,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试金石,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和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宗旨,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又立足实际,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的具体化和时代化。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具体化时代化与时俱进的保障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跃上新台阶,不断创造中国奇迹,成就中国震撼的重要原因。“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提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提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②《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人民日报》2015年2月25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没有地域歧视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要使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民众,生活在中华大地任何一个区域空间的每个民众都能过上小康生活;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小康,是要使民众发展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小康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是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一般标准和个体标准、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相统一的小康。人民群众的具体诉求及其发展变化,是确定小康标准的基本依据;人民群众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是统一小康标准的物质载体。不断得以改善的民生,既是人的发展水平不断得以提高的直观表现,也是小康社会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个又一个短期阶段性胜利的直观表现;最终建成的全面小康,是不断汇聚民生改善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目标,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最直观的体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改革领域、改革对象的确定,改革方案、改革措施的设计,改革的力度和强度,改革成效的评估都是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等为依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效率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公平,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是要在更高的平台上追求效率;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最高水平的利益诉求。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出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拓展、不断提升的利益诉求的考虑;在改革动员、改革改推进和实施、改革成效评估和检验等环节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最生动的体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要通过科学立法和法治实践体现人民大众立场。科学立法通过立法程序和法律内容体现人民大众立场,一是完善公众有序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和秩序,确保立法活动能够广泛而充分地汇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二是及时把人民群众共同的利益诉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法律条文的调整和修正体现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变化。司法改革、公正司法是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实践体现人民大众立场的基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融入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之中。

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坚守人民大众立场的直观体现。全面从严治党,是要保障党能更好地汇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内化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内容无死角,二是主体全覆盖,三是劲头不松懈,四是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②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北京日报》2015年3月2日。“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既是党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增强坚守人民大众立场定力及能力的前提,也是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保障。

四、“四个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这从根本上保障“四个全面”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四个全面”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和主动方向,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再上新台阶。

(一)“四个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正确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承担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要怎样的发展的问题;“四个全面”回应推进科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回答了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战略布局的问题。“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大众立场的最新体现,这是“四个全面”能够有机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厦,并推动这个理论大厦建设再创新高的基石,是理论之树保持常青与茂盛的活水清源所在。

“四个全面”蕴含丰富的辩证统一思想。一是理论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和方法的继承,作为落实、践行这些立场、方法的具体措施,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既有理论的超越和发展。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是对党治国理政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作为源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党建理论,“四个全面”也必将在指导未来的实践中开创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和突出优点就是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及时把中国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为理论;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与理论辩证统一的煜煜光辉就永不会消退。三是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时间节点,小康社会的建设指标又是对中华大地空间特征的衡量;“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系统指向未来,而其他三个全面则是对治国理政的当下要求;只有更好地落实空间内的当下要求,才能缩短通向未来小康社会的时间。四是目标和途径、手段的辩证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作为小康社会建设途径和手段的其它三个“全面”保持辩证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保持辩证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动力、目标的控制系统又与其他三个“全面”保持辩证统一。

(二)“四个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答了新时期彰显社会主义本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纷繁复杂,中国即将和平崛起但还尚未崛起;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以局部改革、单一改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走到尽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增长、变化迅猛的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当代回答;“全面从严治党”是坚守社会主义本质不褪色、不变色的核心和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则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提质稳速的新常态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邓小平责任思想的时代化和具体落实。邓小平责任思想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①高建生:《邓小平的责任思想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四个全面”组成的“目标—途径”二分结构中,用三个“全面”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责任;“四个全面”组成的“目标—途径—调控”三分结构中,“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建设落实、践行党的宗旨的责任,既要保障目标不异化,又要保障实现目标的路径顺畅,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敢于担当的生动体现。

(三)“四个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化和具体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缔造新中国的创建党,要在治国理政、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适应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的新形势,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和资格的问题。与不同社会阶层联合斗争求得国家独立、推动社会进步后,需要各自成立政党代表各自阶层的利益,或者多个政党联合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后,需要用选举获得政党执政合法性不同,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她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一个独立的新中国后历史的自然延续,“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自然延续持久地保持下去的条件和要求。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只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原则性的总体要求,怎么保证“三个代表”的真正落实,则是需要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随着世情、国情变化而具体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四个全面”正是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当代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的正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要化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体现的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营造的正是先进的法治文化、廉政、勤政文化,这代表的正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四个全面”继承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方面,科学发展的要求融汇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另一方面,落实“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要求,正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小康社会落脚到每个民众的小康、每个民众的发展,这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对以千千万万具体人为本的系统集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科学发展以充实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这正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直观体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化解发展制约;“全面深化改革”,既是要夯实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又是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水平。“全面依法治国”,正是要用法治手段保障科学发展上水平,统筹兼顾能力上台阶;“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充实统筹兼顾能力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组织领导保障的重要途径。

总之“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推进科学发展实践经验的新总结,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落实“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新要求,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续写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宋雪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长效机制研究”(14FKS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杜黎明,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成都 610207)。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