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王 田 杨晓虎 徐吉廷
藏族嘉绒年民俗
文·图 / 王 田 杨晓虎 徐吉廷
野餐
盛宴
供奉的各式“甲纳”
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嘉绒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庆“代汝”,又名“骀日”,即“嘉绒年”,这一传统节日在嘉绒地区与汉族的春节和藏历新年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大石凼村地处四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支流杜柯河下游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包括7个寨子,其中2个位于河坝,其余5个则散落在半山与高山间。“大石凼”是当地嘉绒语发音的汉语转写,本地人并不能阐释此名称之含义。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土司时代,大石凼属“四土”之一的松岗土司管辖,而一河之隔的业隆(今金川县业隆村)则属绰斯甲土司管辖。1956年民主改革后,大石凼归属马尔康县白湾乡,为该乡9个行政村之一。
7个自然村寨滋养了65户、318人,当地出产青稞、小麦、蚕豆、土豆之类的作物,及大白菜、莲花白、莴笋等蔬菜。农耕生产是本地基础性生计方式,而采集出售虫草、贝母、羌活、松茸(本地人称为蘑菇),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一户人家一年仅出售虫草一项收入少则数千,多则二三万元。另外,一些男青年拥有卡车,常年在外跑运输,此类家庭年收入不下十万。作为文化现象的“代汝”,虽普遍存在于嘉绒藏族地区,不过,并未覆盖其间的每一个村寨。它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与“阿米格尔冬”故事紧密联系,甚而可以说凡是过“代汝”的地方,必定流传“阿米格尔冬”事迹。阿坝嘉绒研究会曾就“代汝”作专题调研,学会会长格尔玛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节庆的来历与分布情形:
“代汝节”主要是纪念阿米格尔冬的,他在嘉绒地区是家喻户晓的。以前嘉绒地区苯波教盛行,它的祭祀活动是要杀生、杀人的,后来就杀牲畜。之后呢,佛苯斗争比较激烈。当时有个叫“蕃·阿米格尔冬”的传奇人物,“蕃”就是西藏那边来的意思,他来了后就把苯教渐渐征服了。此后,内涵就延伸了,不仅仅是佛苯斗争,凡是邪恶的东西、妖魔都是由“阿米格尔冬”征服的。
制作“甲纳”
过去,嘉绒地区春节、藏历年都比较淡化,最主要的节日就是代汝节,这个节的祭祀活动很隆重。嘉绒地区各个地方代汝节的日期不一样,是因为阿米格尔冬征战所到之处的时间有差异。但是一般都是“十三日”,比如梭磨地区就冬月十三,脚木足地区就腊月十三。但是有些小的地方、寨子就不过,那是因为阿米格尔冬没有到那个寨子去过。
格尔玛侧重从佛苯斗争的藏传佛教历史中寻找“阿米格尔冬”故事之渊源,并且坚持认为“阿米格尔冬”与格萨尔并非同一人物。另外,各地“代汝”的时间差异,以及部分地区并无此习俗的缘由,则是以“阿米格尔冬”不同时间征战不同地区来解释的。这当然是不无道理的,却也让我们意识到嘉绒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基于此,大石凼的“代汝”必定会表现出本地的文化特殊性。当地民众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大年初三那天,莲花生大师就来到了我们寨子,我们踢毽子,踢三下,以示吉祥,因为我们藏族觉得“三”是吉利的数字。正月初五,粉刷房屋墙壁,打扫房屋。然后就去山上采摘柏树枝,插在房顶上。
正月初六,阿米格尔冬就会来到我们身边,房子里头的墙壁用小麦面粉涂抹吉祥图案,如太阳、月亮、吉祥八宝之类的图案。初六那天,按规矩不能出门,手工针线活也不能做,否则就会带走福气。
初七凌晨3点就起来,之前做好了“阿米格尔冬”的样子,现在就要做他的装饰、武器(弓箭、长矛)、头盔,他身上右边插上太阳,左边插上月亮。然后就做挤奶桶,背上要打奶桶,身上要挂很多的珊瑚宝物,寓意着奶牛多产奶。
初七那天就开始迎接“阿米格尔冬”。为什么要迎接他呢?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是风调雨顺的,后来就出现怪物祸害人间,
老百姓没法生活。当地智者
商量,听说在印度那个方向有一个叫做“阿米格尔冬”
的,他很厉害。他们就想
把他迎接过来消灾,先架金桥银桥来迎请他,“阿米格尔冬”始终没现身。然后就有人说,用我们虔诚的心,念六字真言,每个老百姓最少都念了一亿次,这些六字真言就化作了一座桥,他们的诚心感动了“阿米格尔冬”,他就来到了我们这个地方,开始斩妖除魔。
当他来到有积雪的山顶上,一般人的眼睛会被耀眼的光所刺伤,但对于阿米格尔冬丝毫没有影响;当他来到怪石林立的半山上,他骑着马如履平地;当他来到荆棘遍地的河坝,他的衣服居然都没有刮破一点。他除掉了三大恶魔,老百姓就每天都聚在一起欢庆胜利,但时间长了就觉得耽误耕作了,于是改为12个月庆祝一次。我们每年庆祝他的功德,也相信他每年都会来一次,所以从初三到初七我们就做刚才说的这些事情,感谢他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
28日早晨,正是农历正月初六,我们来到位于河坝的村长让波家里,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他解释说头两天,家人就为准备“代汝”而做了全面的大扫除,收拾了室内的杂物,去除了屋顶的杂草,还涂白了外墙。
除此之外,节日活动中,制作“甲纳”,即小麦面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按照传统习俗,“甲纳”要在初六凌晨制作,让波坚持让我们见识村寨里最精致的甲纳,譬如让波的邻居沃尔坚,以及半山上的泽朗木衮,他俩亦欣然将其制作的“甲纳”带到让波家,展示他们的作品。“甲纳”是面塑的统称,制作时需准备小麦面粉、马鸡羽毛、一种叫做“甲纳汝汝”的特定树枝等。以往,人们在火塘烤制“甲纳”,随着房屋格局的嬗变,电气化的客厅取而代之,鲜有人家保留火塘,故而当下人们几乎都是在铁炉上烘烤“甲纳”。“甲纳”的造型各异、功能多样、内涵丰富。最重要的“甲纳”是“阿米格尔冬”,骑战马,披战袍,背部插武器、宝物。
跳起锅庄
踢毽子象征“步步高升”
除去这些主要的面塑造型,几乎每个面塑都会附加一些装饰物,称为宝物、珊瑚。传统上,具有性别差异的狭义“甲纳”,也是食物,通常会在供奉数日后食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人大多将之喂牛。不仅如此,“甲纳”也是礼物,那些嫁出去的女子,在“代汝”期间探亲离开之际,家人总会送些“甲纳”。沃尔坚、让波、阿吉等还亲自演示制作了两三种“甲纳”,以便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
午后,村子里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陆续来到晒场,大家互致问候,笑逐颜开。晒场的西侧,十余张条桌一字摆开,放满了糖果、花生、葵花籽、饮料、啤酒、白酒。喜迎“代汝”佳节的锅庄就要跳起来了。人们分男女自左向右围成一圈,位列前面的是辈分高与年长者。大家跳起传统锅庄,其风格不尽一致,或雄壮、或舒缓、或热烈。每曲锅庄间歇,总会有观众端上美酒与饮料,以示慰问。锅庄场面渐入佳境,大家步伐更为流畅,歌喉愈发洪亮,响彻山谷。
跳毕传统锅庄,人们休息片刻,旋即开始跳有CD伴奏的新式藏族锅庄,此环节参与者以青年人为主。下午5时左右,太阳慢慢西沉,许多妇女开始返家,男人们的兴致依旧,一部分中老年聚在一角喝酒聊天,一些年轻者则开始踢毽子。虽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却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大石凼民众认为将毽子高高踢向空中,是一种“步步高升”的象征。其游戏方式分为两种,其一,大家围成一圈,依次脚踢传递毽子,未能接住者,要被其他人依次敲打一下背,以示惩罚;其二,游戏者围成一圈,顺次踢毽子,未能踢中者被罚出,最后留下的那个人为胜利者。
下午6时许,天色渐趋昏暗,意犹未尽的人们回到了各自家中。我们来到让波家中,女主人已经烹制好了晚餐。平时一家人多在客厅就餐,“代汝”期间则会在厨房席地而坐。当日的菜肴有各种炒菜、粉丝白菜炖肉汤,以及当地特色腊肉及香猪腿,饮料除了橙汁、啤酒、白酒,还有酥油茶及自家酿制的青稞酒。让波家中,还有一位喇嘛巴吉让波,他是大石凼登波寺的堪布。巴吉让波虽与我们同坐一屋,他的食物却是单独安排的。关于代汝节的来历,巴吉让波认为阿米格尔冬与格萨尔王不是同一个人,尽管两者故事有近似。同时,他从未在佛经里见过关于阿米格尔冬的记载,寺院的壁画、唐卡里也没有他的形象。
正月初七,各家各户都早早起床,人们登上屋顶开始煨桑。村寨里青烟缭绕,飘向天际,弥漫着柏树枝、糌粑、酥油燃烧所发出的清香。早餐过后,让波一家就开始准备前往半山上煨桑台的什物,诸如风马旗、“甲纳”、野餐食物等。
半山煨桑
登波寺堪布巴吉让波与一位扎巴坐在煨桑台一侧,聚精会神地念诵太平经。人们开始煨桑,柏树枝、“甲纳”、青稞籽、面粉等均被投入煨桑炉。一些人爬上煨桑台,更换新的风马旗。不一会儿,人们开始抛洒龙达,并高声喊叫“Ou- La –So”,龙达迎风飘散在山间;老者斯丹真继续燃烧“甲纳”、柏树枝,口中念念有词,他在迎请各路山神前来接受供奉;堪布巴吉让波在人们激昂的情绪中,不由提高了念经的声音。由此,煨桑进入高潮。抛洒完龙达,人们便手执风马旗沿顺时针方向绕行煨桑台,一些人心中默默祈祷,一些人口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绕行者少则3圈,多则9、10圈。
就在人们绕行煨桑台的同时,几位妇女就开始打扮彭勒女儿齐木初、加勒女儿让央木初,她们俩是当日仪式的主角。按照当地风俗,凡年满8岁的孩童,是日均要身着盛装,由村中知识渊博者向其传承阿米格尔冬故事,并接受家人与亲朋好友的祝福。人们在煨桑台铺了一块红地毯,故事讲述者俄州,坐北朝南,盘腿席地而坐;齐木初与让央木初,分别由她们的舅舅抱在怀中,他们与俄州相对而坐。其他的听众则半圆形围在齐木初、让央木初的一侧。俄州首先敬天地,然后祝福两个8岁的小孩,身体健康、吉祥快乐、没有烦恼,继而讲述阿米格尔冬的传说。约莫20分钟,故事传承结束。俄州端起斟满酒的银碗,一边祝福,一边让两位孩童浅浅地尝一口。人们传递酒碗,顺次品尝美酒,分享这份福气。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妇女们已经烹制好了午餐。人们自由组合,围成数个小圈,开始享用野餐。菜肴并不丰盛,主要是青椒炒猪肉、木耳炒肉、凉拌豆腐干、带壳花生,主食为小麦馍馍,佐以碳酸饮料、啤酒、白酒、青稞酒。大家开些玩笑,相互祝福,其乐融融。餐毕,人们休息片刻,便回到煨桑台边,围成一圈跳起了锅庄。下午3时左右,大家便收拾起东西,返回村寨。就这样,人们送走了阿米格尔冬,期待他的再次莅临。
尽管嘉绒年在嘉绒藏族地区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包括现代化进程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下,该节庆出现萎缩态势。譬如,过往繁复的仪式过程,如今不断删减;一些古老的仪轨只留存在了老者的口碑中;一些年轻人对此节庆不再有期待与热情。相较之,作为嘉绒藏区腹心地带的马尔康之大石凼村一带,与代汝相关的传说、舞蹈、仪式过程等等则保存得比较完好。虽然大石凼的嘉绒年表现出微观区域的文化特殊性,却仍旧是窥视嘉绒族群“代汝”民俗的一扇窗口。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