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仁
摘要: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主体性人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行语文审美化教学,只有用美的方式去教育人,才能陶冶出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学;方法探究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之下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审美化教学就要具有重要地位,只有用美的方式去教育人,才能陶冶出完善的人格。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不是给学生灌注知识,而是教会学生终身能自觉地去学习,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优秀的人格。
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优秀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就在于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手段,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直观、形象的原则,创造悦耳、悦目的教育情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学习的境界,进入作家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人生启迪。语文教师应自觉运用审美化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者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不仅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还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