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七大类投资工程包,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的投资就超过7万亿元。今年一季度结束后,由于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各项投资的批复和推进速度突然加快。
面对新一轮大规模的7万亿投资,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2008年的4万亿。4万亿的阴影和困扰挥之不去,人们既对7万亿投资抱有希望,又对4万亿的弊端心存戒备,所以,梳理一下4万亿到7万亿的发展轨迹,恐怕很有必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各国纷纷出台应对措施。
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很大冲击,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当时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当时有媒体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政府传达宏观调控意图用语之“极致”。
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公布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政治家和经济分析师甚至称之为“中国版罗斯福新政”。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说:“中国政府的新举措可帮助全球经济降低下行风险,度过现在的艰难时期。”巴西财长曼特加认为,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需要果断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中国在这个方面走在了前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更为高兴。他说,中国“非同凡响”的经济促进计划,将提振对澳大利亚自然资源的需求。
市场对这个刺激计划给以积极回应。11月10日,亚太股市全面飘红,欧洲股市大幅拉升。这是全球投资者第一次对中国政府的决定给予明确的响应。这之前中国的单个行动从未引发全球股市的普遍上涨。
在国内,大笔投资快速出手后,2009年经济形势马上改观,效果立竿见影。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全年GDP增长8.7%。
正当人们为经济触底反弹、快速增长而高兴的时候,这种强力刺激的副作用也紧跟着出现。从2010年5月开始,农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CPI指数不断刷新,于是,宏观调控调转方向,转而抑制凶猛的通货膨胀。从2010年到2011年,央行先后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降息。先后冻结资金达到2.5万亿元。
严厉的紧缩政策导致制造业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倒闭。根据经济观察报的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江浙地区,服装行业开工率不到1/3,塑胶工业50%,橡胶工业60%,大豆榨油行业不到30%。我国电力行业总装机容量超过9亿千瓦,2011年实际发电量仅40%,上市的5大电力集团2011年全部宣布亏损。
如果说2008年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把制造业从悬崖上救了下来,那么,2010年我们又不得不通过宏观调控把制造业送到了悬崖上。相当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当时不出台经济刺激政策,2010年后,我们根本就不会面临如此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相反,正好可以在危机中挤去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从增长奇迹向中高速发展回归,支撑高增长的内外部条件都在发生改变,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GDP增速为7.7%,仅与2012年持平。2014年GDP增速为7.4%,创下24年来新低。面对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进入2014年后国家明显加快了大型投资项目的批复速度,一天批复几大工程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重拾投资刺激工具的迹象愈发明显。
从2014年2月份开始,发改委把推进重大工程建设作为实施定向调控的重要抓手,研究提出了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重大工程。这就是所谓“七大工程包”。
5月份,国务院专门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汇报,提出要在2014、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逐步开工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这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在建工程和新建工程,其中在建工程的总投资规模是6000亿元左右。
从10月份开始,发改委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力推七大工程包。
10月14日,发改委就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七个重大工程包之一。
11月18日,发改委举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新闻发布会,表示,为了推进七个重大工程包的工作,已经建立了工作的联动机制,明确了责任主体,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11月26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发改委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解释这个文件。发改委希望通过这份文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以稳定有效投资。
12月4日上午,发改委再开发布会,就七大工程包中的3个进行推介。这3个工程包是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包、清洁能源重大工程包、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包。
到2014年第四季度,投资项目的批复、推出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10月18日,发改委批复了大理至瑞丽铁路、辽宁锦州港至内蒙古白音华铁路、玉溪至磨憨铁路项目,总投资额为958.78亿元。仅仅在4天后,10月22日一天发改委就批复了8大基建工程。其中3个是铁路项目: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及相关工程、郑州至万州铁路。另外批复新建吉林省松原民用机场、青海省果洛民用机场、内蒙古扎兰屯机场、云南省澜沧民用机场、贵州省仁怀民用机场等五家机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三个铁路项目的总投资金额为1445.16亿元;五家机场的总投资额为54.9亿元。
进入2015年后,经济下行趋势依旧,一季度经济指标不容乐观。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随后,国家发改委掀起了又一轮密集的投资项目批复热潮。5月18日,批复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等四项铁路建设项目,以及成都、南宁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近期建设规划,总投资2435.77亿元;5月20日,又批复南京、南昌和呼和浩特3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总投资额2151.91亿元。仅仅在一周之内,发改委新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总额就高达4587.68亿元。
6月10日,发改委批复7个投资项目,仍然集中在铁路、公路、民航三大领域,投资额超1200亿元。其中有2个铁路项目、4个机场项目和一个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安全实验基地。
据媒体统计,截至6月10日,今年发改委共批复34项基建项目,投资额超7200亿。其中交通类项目就有26个,约占基建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三。
为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发改委建立了一个项目库,5月25日,首批公布的PPP项目多达1043个,总投资为1.97万亿元,涵盖水利、市政、交通、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不断推出重大工程项目,加大基建投入力度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一直注意解释、澄清,强调今天的7万亿和过去的4万亿不同,希望避免被误解为又回到投资主导模式。
发改委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指出,7万亿的说法没有根据,可能是媒体记者从相关部门公开信息推算的。认为,这个总投资数字根本无法统计,因为有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设任务要落实到具体项目还需要分解,不同地方、不同地形条件建设成本不同,在没有完全分解到具体项目的情况下,这个总投资是计算不出来的。
发改委官员强调,关键一点,这不是新增的大量的财政投入来强刺激,而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
彭博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撰文称,即便7万亿元全部都是额外开支(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远远高于2008年时的水平,因此要想拨动转盘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15年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0万亿元,比2009年高出一倍还多。新计划加起来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而2008年宣布的方案为GDP的11.5%。也就是说,2015年的7万亿 小于2008年的4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