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娜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浅议电视知识分子的诞生与发展
孟丽娜
(许昌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电视媒体的威力得到发挥,知识分子顺应电视媒介的受众、大众媒介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走上了电视媒体,形成了电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电视知识分子;媒介;发展
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为电视知识分子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传输,科技的不断变革推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大门。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走上了变革的道路。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机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运作转变,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开端。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广播电视作为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列入到第三产业,由此确立了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影视业开始成为依靠商业利润而生存的文化工业,走上了独立经营的道路。之后卫星电视、闭路电视以及互联网迅速出现并普及,进一步推进了“电视潮流”的发展,电视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视……,越来越满足于不假思索地接受外来直观的信息,越来越习惯并且愿意接受这些闪烁的画面。”①电视媒体依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
电视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给受众最迅速的信息、最强烈的娱乐享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电视技术和功能的日益增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视听市场,广泛的受众指数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电视时代。电视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文化繁衍滋长的温床。
电视面向的是一个多层次、异质性和多元价值观的收视群体,该群体由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的单位个体组成,分布广泛且不均。影视业在走上自负盈亏的经营道路后,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收视率便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虽然我国大众媒介主要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达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等社会功能,但不能忽略商业利润对它的重要性。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实行的“栏目警示及末尾淘汰制”,进一步说明了高收视率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方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节目制作上,电视为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并借此吸引广告商的目光,内容要求贴近大众生活,形式为大众喜闻乐见,解读方式易于大众感知理解,从而确保较高的收视率。
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介的冲击下,消费文化迅速蔓延。电视通过偶像剧、综艺娱乐节目,以及有关旅游、时尚等节目,不断“制造”出人们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含蓄的心理诱导以及商业广告,持久地刺激和提升着人们的消费欲望。“电视是我们融入消费文化的一种方式。”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电视加速了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进程。没有比电视更容易把“符号”和“商品”粘接在一起的媒体了。电视把商品符号化,通过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度夸张,使消费行为变成了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从长远的社会发展来看,电视媒体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日本学者竹内郁郎说过:“大众传播媒体这一装置,对经济体系的维持,是不可或缺的。”③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它对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组织和引导,促进了现代消费理念的形成,从而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这些方面从根本上注定了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传播的方式上,电视媒体语境都具有着大众消费文化的特点。
(一)受众的需要
电视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段,利用图像、声音、画面甚至字幕等多渠道地传播信息,有效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近年来,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拥有高学历的人也愈来愈多,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庸俗化、娱乐化倾向引起了观众的日益不满,他们开始需求高品质、有深度的电视节目。而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渊博学识正好可以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污染综合症”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情的发生,还迫切地想要了解事件的真相、发生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媒体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从而为人们排疑解难。以智慧和理性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善于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他们介入到电视中来可以使得杂乱无章的信息得以梳理,而且能够将问题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进行剖析,深入探寻事件的起因、发生的过程,并利用专业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大众媒介的需要
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传承文化、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当电视媒体的娱乐风暴席卷全球时,很多人忽略了这一主要社会责任。面对媒体恶性竞争的加剧以及越来越多批判电视“低俗化”的声音,大众媒介自身也认识到了提升电视节目深度和文化品味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介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利用自身具备的渊博知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电视的文化品位,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例如央视科教频道创办的《百家讲坛》,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该节目选择观众感兴趣、关注的话题,邀请专家学者,用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说,很好地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电视媒体通过知识分子的参与,提升了节目的质量和文化含金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品牌形象,增强了竞争力。
(三)知识分子自身的需要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许子东曾经说过:“学者参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方式,通过电视传媒,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借助电视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跟大家分享,也可以达到自己忧国忧民的目的。”④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生存发展的最佳姿态。“固守书斋,闭门造车”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知识分子需要借助电视强大的宣传攻势,提高研究成果及作品的知名度,接受大众的检验。同时,大众媒体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其他学者的质疑、评论,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知识分子有着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可以透过纷繁无杂的表面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自古以来就担任着历史所赋予的社会监督职责。然而个体发出的声音总是有限的,可是利用电视媒体的普及性、广泛性却可以起到强大的扩音作用,使他们对于时代的呐喊声在短时间内到达社会的每个角落。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居于最基础的是人的生理需求。知识分子首先是个体的人,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学者走上媒体,把手中掌握的学说转化为物质财富,无可厚非。同时,受众的认可也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付出的劳动,可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在学术研究这个领域的积极能动性。
受众的需求、媒介的呼唤以及知识分子本身的需要,三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供求关系。于是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大众媒体,成为特殊的文化群体——电视知识分子。
法国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知识分子”的特征是“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⑤这也是“电视知识分子”概念的首次提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刘艳臣,将这个概念本土化后给出以下定义:“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同时又非专业电视从业人员,也不是电视剧或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那一类专家。他们主要是在电视上作为特邀专家或嘉宾解答电视观众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⑥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电视媒体的威力得到极大张扬,知识分子逐渐抛弃“枯坐书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孤傲姿态,顺应社会开放发展的潮流,走上了迄今受众最为广泛、影响力最为强大的电视媒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电视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融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77年10月,前来访华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经验,邓小平决定引进这一手段。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28所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大同时开学。1986年10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播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电视媒体,针对限定的学科作讲座,从事电视教学,这便是电视知识分子的萌芽。在这一初级阶段,知识分子恪守学术品格,仅仅是把电视作为传播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媒介。因其形式僵硬、内容说教性强,虽然美誉度高但收视率低下。
20世纪90年代,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渐增多,获知权和参与意识也大大增强。结合了采访和谈话节目二者之长的《实话实说》、《今日说法》、《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访谈类节目邀请嘉宾和观众,对社会热点问题、重要事件进行探讨,一改传统的单向道传播渠道,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既满足了受众通过参与和倾听实现自我意见的表达欲望,同时开启了受众关注社会、增长知识的门户,实现了精英和大众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最为大众熟知的是央视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风云对话》等栏目。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或演讲嘉宾,对某一问题作专业性的探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思想的传播,将电视作为一个平台,启迪民智,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鼓旗呐喊。他们固有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纯粹从事学术研究,而且懂得了通过电视媒体将他们掌握的知识回馈给社会,积极承担起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责任。
注释:
①郑建丽.MTV的意义空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9.
②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4.
③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5.
④刘钫.中国电视知识分子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22.
⑤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87.
⑥刘艳臣.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状况浅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57.
[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出版社,2002.
[3]黄宁.电视知识分子的传播逻辑[J].声屏世界,2006(10).
[4]李春媚.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廓清[J].湖湘论坛,2009(01).
D663.5
A
1007-0125(2015)06-0128-02
2015年度许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电视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影响力研究”,编号:20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