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佳,禹一奇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纪录片字幕英汉翻译探析
——以BBC纪录片《非洲》为例
刘丽佳,禹一奇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本文以BBC自然类纪录片《非洲》字幕翻译为例,探析纪录片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提出要结合画面进行翻译、译文紧随原文风格、多用四字格结构,使用归化策略以及使用网络流行语,以保证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质量,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纪录片;字幕翻译;《非洲》;中间文本
近年来,世界文化市场愈加繁荣,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入中国。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研究有很多,但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却很少见。字幕可以分为两种: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语际字幕也就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1]。
自然类纪录片,是指以记录影像的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人类之间关系的艺术形式。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自然类纪录片已成为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
《非洲》是一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是以完美的剧情方式拍摄出的一部纪录片,呈现给观众一个绝妙的微观世界。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相映成趣的配乐以及那略带沧桑感的解说,都能让观众强烈感受到非洲那种震撼心灵的自然之美。
(一)结合画面翻译,使受众得到更好的观看体验
对于纪录片这样的文本来说,原文与译文之间还存在第三文本,即由画面、声音、配乐等元素构成的“中间文本”。让受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画面、配乐等“中间文本”中,字幕翻译应该扮演辅助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说翻译字幕是在用另一种语言重述同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可读性并不是体现在华丽的辞藻、复杂的句型上,而是体现在以简单的句型和词语配合画面的意义上[3]。
例1:[解说]And on the lower slopes, all those water supports thick jungle--remnants of the dense, steamy forests that once dominated the whole of East Africa.
例1出现在第二集12分24秒,即将介绍东非大草原中的一片古老森林。此刻画面上是茂密的森林间笼罩着白色的雾气。画面非常唯美,给人以人间仙境的感觉。
[译文]到了低缓的山坡,便会滋润茂密的森林——那曾经遍布整个东非的苍郁茂盛、氤氲淋漓的森林的残余部分。
译文中的“苍郁茂盛、氤氲淋漓”的使用,充分体现出画面给人的直观感觉,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如果将“steamy”直白地译为“散发着蒸汽”或者“冒着烟雾”,那么画面的美感就荡然无存了。
(二)译文风格随原文风格而变化
字幕翻译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翻译,而是译者向目的受众讲述故事[4]。为了让目的语受众能得到和源语受众一样的观看感受,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一定要保持译文风格紧随原文风格。
例2:[解说]Look closer and there are new stories to tell.
例2出现在第二集5分36秒,介绍继牛羚后第二个出场的飞龙蜥蜴。牛羚出场的画面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数万只牛羚跳下山崖、越过河流,成群地奔向水草丰美的东非大草原。接着镜头一转,一只飞龙蜥蜴从画面左侧跃入视线。此时,配乐从气势恢弘转到了俏皮活泼,解说人的语气也从正式转到了轻松。
[译文]瞧仔细了,新的故事主角闪亮登场了。
原文由介绍牛羚转变到介绍飞龙蜥蜴,不管是配乐还是解说的风格都发生了转变。如果直译就是“瞧仔细了,有新的故事了”。这样的译文毫无新意,但只能说是无功无过,可以大致传达原文的意思,但无法融洽地配合音乐。但译文随着画面及配乐的变化,转变为俏皮的风格,译为“新的故事主角闪亮登场了”,则给人一种幽默、轻松的感觉,会让受众产生观看期待,迫切地想知道新的故事主角到底是谁。虽说受众会通过配乐以及解说语气的转变感知到纪录片风格的转变,但笔者认为,译文与配乐、解说的浑然天成,会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
(三)多用四字格
自然类纪录片拍摄的多是秀丽、震撼的景观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在描述这些景观和动植物时,必然会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而在汉语中,也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而词组搭配的精华之一就是四字格。
汉语四字格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语组合现象,它不仅包括成语,也包括非固定的四字结构。汉语四字格具有音韵上的节奏美、形式上的整齐美以及内容上的意象美。翻译中恰当、适度地使用四字格会为使译文增色,也可以适当地简化文本。《非洲》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格。
例3:[解说]This all seems too easy. He tries the same trick again.
例3出现在第一集6分42秒,是卷尾燕利用诡计骗取狐獴食物的场景。片中卷尾燕通过发出警报声获取狐獴的信任,继而又通过发出虚假警报来掠走狐獴的食物。
[译文]似乎易如反掌嘛,他于是故技重施。
译文中出现了两个成语,“易如反掌”和“故技重施”。“易如反掌”表现出了卷尾燕的聪明机智,只要用小小的诡计就可以骗取狐獴的食物;而“故技重施”则为下文的故事作出了铺垫。卷尾燕机智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鲜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语的使用有助于译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成语言简意赅,还可以有效地节约空间成本。
(四)使用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某一个阶段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事物,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和阶段性等特点。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因为其用词简洁、表意高效和幽默调侃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5]。
例4:[解说]The younger chick was only ever an insurance.
例4是出现在第二集19分58秒的一处解说,画面是一只鲸头鹳雏鸟在草窠里落寞的神情。由于沼泽水位飘忽不定,捕鱼全靠运气,所以鲸头鹳一次抚养两只雏鸟风险太大,一般会放弃弱小一点的那只,它存在的意义也只是以防大一点的雏鸟夭折。
[译文]小点的雏鸟只是个备胎罢了。
“备胎”本意是指给汽车准备一个备用轮胎,一旦轮胎出现问题,备用轮胎就方便及时地取而代之,汽车不至于中途抛锚,无法使用。在网络上,“备胎”通常用来比喻那些作为备选的人。只要“正胎”不出问题,“备胎”则永远派不上用场。由于“备胎”特殊的地位,所以是具有贬义的。
小雏鸟天生体弱,本来就不具有竞争力,再加上大雏鸟的欺负,处境更加悲惨。用“备胎”来形容小雏鸟再合适不过了。如直译成“预备”或“备用品”则不够传神,不如“备胎”二字表意高效,观众也喜闻乐见。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字幕翻译有很多的策略。纪录片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翻译,就算是和其他影视字幕的翻译相比较时,翻译策略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纪录片时,译者应考虑字幕翻译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配乐、画面等“中间文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2]李凡.简论BBC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J].新闻爱好者,2012(18).
[3][4]程维.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J].上海翻译,2014(02).
[5]吕玉勇,李民.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以《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3(03).
J952
A
1007-0125(2015)06-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