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灿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00)
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审视
金 灿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00)
自九把刀拍摄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后,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青春电影新浪潮。本文旨在审视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观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寄希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提出建议。
青春电影;道德价值取向;审视
新时期以来,中国青春电影类型大致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发展路线。在青春消费和消费青春的时代语境下,青春电影影像文本中所呈现的道德价值观,一方面负载了大量新的知识和现代观念,强化新的生活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试图渐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承载的道德价值观倾向于功利化和物质化,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怀旧”符号下的青春奋斗
当代青春电影影像文本呈现出追忆似水流年,从青葱岁月到青春逝去,从懵懂无知的高中时代跨步到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主打着集体回忆的怀旧符号。《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打出的是对初恋的怀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毫无疑问是对大学生活的怀恋。尽管在“怀旧”符号的华丽外衣包裹下对青春的怀恋,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受众,但文本中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却是失语的。
《中国合伙人》虽同样在怀旧的青春叙事范式中讲述来自不同地方却共同拥有一颗热血的心的三个青年人,但主人公植根于中国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所追求的个人梦想却弥足珍贵。影片中,三个主人公都各自怀着自己的梦想,由于这些梦想,他们积极地对待着自己的青春,努力和奋斗着,不断与矛盾和失败抗争着,直到自己获得成功。他们的行为及个人追求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融合于中国梦的现实中,同时也为青少年注入正能量,坚持自己的梦想。
(二)回归亲情伦理
《重返20岁》主要表现一位挑剔、尖刻,有许多性格缺陷,但一生含辛茹苦为家人付出的老人,在面临家人考虑是否要把她送进养老院的处境中,突然发生了奇迹。偶然间,她来到一家照相馆,本想作个留恋,意想不到的是,她重新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容颜。有着20岁的外表、70岁的心灵的她,受到了一位唱片公司总监的爱慕。当她正迷恋青春的美好、帅哥的追捧时,一场车祸让她的孙子失血过多,需要匹配的血型进行抢救。无私的母爱,最终让她放弃对青春的留恋,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儿孙付出。影片讴歌了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情感,同时引导观众感念养育之恩、珍爱亲情。
(一)冒犯的性
《分手大师》、《心花路放》影像中的“酷儿”形象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建构正确的爱情观和性别取向。《分手大师》中邓超饰演的男主角在一场表演竞赛中,扮演了一位典型的易装者,涂口红、穿丝袜、故作妖娆的身姿,却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热烈喝彩。在《心花路放》中,耿浩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向在高速公路上邂逅的美女表白时,却惊讶地发现她正在和另一位女孩相拥接吻。
中性风、同性爱情正是青春电影对“酷儿”现象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原型再现,也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向之一。当电影承载了影响社会舆论的功能时,创作者应当审视青春电影中被置入的“违规”的性的道德价值负面效应。
(二)迷惘的青春:个人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的和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发展出自恋的人格类型。无疑,《失孤》极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曾帅四岁时被拐卖到福建,18年来与生父母相别。在影像中,他的养父母始终是被悬置的,处于“缺席的在场”。但他生活的环境符号,可以让观众内心建构出养父母形象。汽车维修店、摩托车,显然是养父母给予他的物质资源,在他眼里,始终未能弥补精神上的空缺。为了寻找生父母,他丝毫没有顾忌养父母的感受,一句感谢、珍重都没有,便自私地逃离生活了十八年的土地。个人情感内需得到了满足,可留给他养父母的却是难以名状的悲痛。
个人感受吞噬了他人的付出,片面注重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忽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关系。无可厚非,影片这种对个人感受的高度膜拜和细腻描摹,契合了时下青年强大的自我意识。
通过对当代青春电影影像中道德价值观的审视,不难发现,一些影视作品的道德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努力地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代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也存在许多误区,如道德观念的功利化、媚俗化、物质化等。因此,我国要制定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道德观的政策,更好地引导、推进优秀青春电影的创作、生产。
[1]王彬.颠倒的青春镜像:青春成长电影的文化主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1.
[2]秦中书,余鸿康.新世纪以来中国青春电影创作价值观的现状与反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金 灿,2013级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文化发展与传播。
J905
A
1007-0125(2015)06-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