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红 樊庆港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项目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1]。项目管理以其动态性、灵活性等特点,为企业变革提供指导性框架[2],日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随着企业运行项目的增多,为解决众多项目之间协调不畅、选择困难等问题,项目群管理应运而生[3],并成为企业实施组织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及竞争优势,日益重视对其内外部知识的有效管理[4],知识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5]。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作为知识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描绘了知识管理按照特定的演化路径,从初始、无序的状态发展到成熟、有序的阶段的过程[6],成为衡量项目群知识管理水平、推动提高项目群知识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成熟度及项目群管理分别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鉴于此,本文从项目群管理的视角出发,基于项目群知识管理层次、知识管理关键过程域(KPA)及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出发,对模型的应用以及项目群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指导性意见。
依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包含了几个不同的模块[7],本文借鉴王立文、张劲草[8]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不同模块的划分,并结合陈郁青[9]对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将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范畴、等级和维度,并以此作为建立KMMM 的核心和基础。首先,范畴是指KMMM 所涵盖的层面,可分为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单个项目团队)以及组织层面(企业层面);其次,等级体现了知识管理过程的程度,通过等级划分可以判定其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最后,测量维度体现了KMMM 的整体特征,又可称为关键过程域(KPA),它是项目群知识管理各维度的具体划分,也是对知识管理能力进行测量的主要方面。依据模型的这三个方面,可以建立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结构图,见图1。
图1 PMM 模型成熟度维度构成
个体、团队、组织是企业活动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的三个基本维度。知识在个体、项目团队以及项目型组织之间相互传递、彼此作用,并反映出企业整体的知识管理能力及水平,因而有必要构建相应的模型,从个体、团队、组织的三元视角对项目群知识管理的水平进行研究,具体模型见图2。
图2 项目群知识管理三元模型
个体、团队和组织是企业管理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进行知识管理时所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个体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组织知识,团队(群体)则是知识存储的有效载体,而组织则体现了知识的具体应用效果。
组织中的个体往往拥有其所特有的技能、经验等,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个体的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创造的基础和源泉,个体知识的丰富与积累为团队及组织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团队知识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文化、经验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的总和,是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中介与桥梁。企业团队能够将其成员的知识进行整合,不同团队的知识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组织知识。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组织可被视为企业知识累积的结果[10]。组织知识具体可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能力等,它依赖于个体和团队知识而存在,同时具有其独有的特质。
知识管理三元模型的建立,丰富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为企业KM 水平的测量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发展模型用来描述项目群知识管理的不同成熟度等级,并对各个等级的相关特征进行描述。对于知识管理成熟度各等级,国外学者或机构(Siemenz 等)构建的经典KMM 模型中已经给出了定义,见表1。
表1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等级对比表
从表1 可以看出,KMM 模型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1)每一个模型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最低级层次多为知识管理的无序混乱的初始状态,通过相关概念的清晰定义和过程的不断规范,逐渐达到持续改进和优化。
(2)一般的模型大多分为五层(也有例外情况),但每个模型都具有相对明确的发展演化路径。
(3)在模型的最后一个等级,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都达到了知识管理发展的最优状态。
借鉴国外学者对成熟度等级的划分,本文所构建的发展模型共分为五个等级来对知识管理水平进行界定,从低到高分别为初始阶段、确认阶段、重复阶段、管理阶段和最优阶段。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的发展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只有当本阶段的相关特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到更高等级,进入到下一阶段。在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等级都不能被忽略。所构建的模型见图3。
图3 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发展模型
图中横坐标为项目型组织的管理层次,分为个体、团队(单个项目团队)和组织(企业层次)三个方面,纵轴为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水平,从低到高代表成熟度等级的递增。其中,从初始阶段到确认阶段要经历“标准化”过程,从确认阶段到重复阶段要经历“规范化”过程,从重复阶段到管理阶段要经历“量化”过程,从管理阶段到最优阶段要经历“创新”过程。通过该发展模型,不仅能从宏观层面对项目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测量,还能分别从个体、项目团队、项目组织三个层面进行单独测量,使模型应用更为灵活。
分析模型揭示了项目群知识管理的关键域和关键实践,并可为相关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指明管理的重点及活动。关键域(KPA)是指影响项目群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实际测量中的主要维度。关键域概念起源于SEI 提出的KMM 模型,一经提出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潜在规范,学者们纷纷依据该原则提出各自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例如,Paulzen&Perc 提出的KPQM 将组织、技术、人员定义为KPA;Lee 和Kim 提出的KM 阶段模型将个体、变革管理、内部和外部整合定义为关键过程域。汪健康等[11]通过对国外26 种KMM 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 进行处理得出,技术、过程、人员、文化、知识、组织是最常用到的几个关键过程域。根据以往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特点,选择人员、技术、过程、内容、文化以及组织结构作为本研究的六个关键过程域。
关键实践是包含在项目群知识管理关键过程域中的具体活动,它对于不同关键域项目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知识管理过程中KPA的不同,其所对应的关键实践也各具差异。相应的,对应于各关键过程域的关键实践可构成项目群知识管理活动的过程体系,见表2。
表2 KMMM 过程体系
(续)
控制模型是成功实施项目群KMM 模型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通过对分析模型各关键域指标体系的测量,对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并指明组织知识管理发展的重点,为等级的越升指明方向。对于控制模型,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4.1 定性方法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根据发展模型中所建立的KMMM 各等级特征来进行。组织相应的专家学者和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调研分析,由每人对每个维度进行相应的等级判定,最终将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得出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整体水平。
对于成熟度水平的提升,在发展模型中可以看出各级别提升的活动类型,相应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一系列的关键活动过程来进行衡量,具体内容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确定了项目型组织当前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实践各活动类型下的关键过程活动,以实现知识管理等级水平的逐步提升。
表3 KMMM 等级越升的定性评价
1.4.2 定量的研究方法
由分析模型,选定模型中的六个维度为第一层指标,各维度下的二级指标则构成第二层指标。由此可构成完整的模型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确定时,因为各指标的作用强度(贡献度)不同,因而采用AHP 的方法对第一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操作时采用专家评分法对指标进行打分,其打分赋值原则见表4。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共选取了10 位高校专家和5 位企业工作者对各指标值进行打分。各级指标的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1)分析专家评分后得出的判断矩阵如下: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得:
(5)计算一致性指标:
(6)计算一致性比率:
CR= CI/RI =0.008 4,符合一致性。因此,Wi的值就是第一层各要素的权重值。
第二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上所得λ 值为人员维度下各二级指标在本维度下所占的比重。而对于整体而言,各二级指标所占比重为:β=λak·W1
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其他五个维度对应的各要素的权重λ,其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其中β 表示第二层要素在总目标层中的权重。
对于个体、团队与组织层面的二级指标,也可借助以上方法进行确定。但在具体测量时,则以KPA 各维度的权重为基础,对该KPA 维度下各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划分,从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面进行重新测量。例如,对于个体维度,具体权重值如表2 中γ 所示。
在进行实际等级测量时,以Likert 五分量表对指标体系内各题项进行打分,利用权重及所赋分值可计算其成熟度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j为所要测量的成熟度等级;Wi为第i 个指标的权重值;Xij为经过j 次测量后的第i 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另外,设定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为:得分0 ~1 为初始阶段;1 ~2 为确认阶段;2 ~3为重复阶段;3 ~4 为管理阶段;4 ~5 (包括5)为最优阶段。
在进行等级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从人员、技术、过程等六个维度分别进行计算,将得出的结果绘制在一张雷达图上,从而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各个维度的成熟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具体管理举措见四象限图(图4)。
图4 KM 象限分析图
本文基于项目群管理建立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导入KMM 模型。目前KMM 模型数量较多,每个模型都有优缺点,应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KMMM。本文构建的KMMM模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测量,需要将该模型引入企业项目管理实践之中,并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学习并掌握模型。模型引入之后,就要组织人员对模型进行学习,特别是模型中各指标的含义、KPA 组成、评分标准等,应使成员了然于心。然后,进行实际的分析测量,并确定当前的KM 水平。最后,针对该水平下的管理劣势,明确改善目标,提出具体改善计划并加以实施。具体过程见图5。
图5 项目群KMMM 实施流程
从图5 中可以看出,PMMM 的应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由于项目环境的动态性,在实施完KM 的评价与改善之后,并不代表项目群知识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重新回到第三步,再一次对其成熟度水平进行新的评价,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之上,重新制定新的改善计划。通过循环,可使项目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本文构建的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为衡量项目型组织的KM 水平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团队、组织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知识管理三元模型、发展模型、分析模型、控制模型等子模块在内的项目群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从人员、技术、过程等六个关键域维度对项目型组织整体的KM 水平进行衡量,而且能够从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次分别测量,进而可根据测量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项目组织管理及KM 成熟度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本文构建的测量指标体系及最终模型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1] Grant K P,Pennypacker J S.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An Assess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mong and Between Selected Industri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6,53 (1):59-68.
[2] McKenna L. Managing Change Through Project Management:A Practitioners Guide [M]. Lindsay McKenna,2002.
[3] 侍文庚,王希泉,张阳. 基于项目群管理的企业战略实施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9 (4):166-167.
[4] Ping Jung Hsieh,Binshan Lin,Chinho Lin.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Navigator Model:An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 ement Maturity [J].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009,36 (2):4087-4100.
[5] Wu,W.,& Lee,Y.Selec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using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7,32 (3),841-847.
[6]Herbsleb,J. ,Zubrow,D. ,Goldensen,D. ,Hayes,W. ,and Paulk,M. Software Quality and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7,40 (6):30-40.
[7]Kevin,C. D.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 Testing[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2006.
[8] 王立文,张劲草.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研究[J].硅谷,2009 (12):70-71.
[9] 陈郁青.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2):67-70.
[10] Lee J N,Kwork R C W. A fuzzy Gss framework fo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0,20 (1):383-398.
[11] 汪建康,肖久灵,彭纪生. 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比较:过程、等级和特征[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136-141. P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