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群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有实效性、针对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在活动中长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高度综合性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有机地融合了儿童领域的许多领域,又结了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即:指向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要交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在书本上,还要把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勤劳、不依靠别人的好习惯,我根据本班实际,在全班开展了“我是劳动小能手”的活动,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又组织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并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初步形成爱劳动的道德情感,在独立洗衣服、洗刷餐具的比赛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教学《学会看平面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明明在公园里迷路了,怎么办?孩子在出谋划策中,学会了看平面图,也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这样,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平面图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儿童在“准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平面图的有关知识,在课堂生活中提高学生看图识路的实际生活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学会成长
课程是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必须要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的关系。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教学,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尊重这一点。即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尽量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大世界。在生活中体验情感,积累经验,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之前,我曾做过一次访问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爱的理解只是基于表面,不能深刻地理解,只有引导他们在校园﹑社区﹑社会目睹并亲身体验,才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心弦,从而在生活中,在一件件小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着力于“体验”,我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通过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祖孙互动,让孩子们对爷爷奶奶从了解到关心,从关心到关爱,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让他们在亲情对话、自主感悟中得到心灵的洗礼。今后,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对社会上的爷爷奶奶,都会发自内心地去关爱他们
教学《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课时,在学生明确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事件,从小事说起,从自身做起,走进生活,体会情感,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三、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生活中领悟道理
教师的情感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情去引学生的情,教师应把教学内容的情、自己的情和学生的情融为一个整体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上《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他们 》一课时,通过对老师一天教学活动的观看,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辛勤培养,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奠定基础,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是品德与社会教学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生命的感受来增进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本质追求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