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旭长庆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18
硬新闻的“软化”
袁朝旭
长庆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18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形式多样、写法灵活的新闻报道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以往过于严肃、写法生硬的硬新闻在这种形势下则需要进行“软化”。本文简要分析硬新闻“软化”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硬新闻;软化;语言平实化
在新闻学上,新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社会新闻如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硬新闻和软新闻在报道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异,在传播效果上也各有所长。硬新闻对于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主流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读报首要的目的是掌握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向,了解思想、文化变迁,获知与自己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信息等信息;而软新闻则由于它的趣味性以及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式多样、写法灵活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用来报道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硬新闻迫切地需要转变以往过于严肃、生硬的表现形式,改变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将硬的面孔“软”下来,从而吸引读者,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实现硬新闻的“软化”,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硬新闻的“软化”,就是在保持新闻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新闻结构、改变传播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实现硬新闻的“软化”,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软策划是硬新闻“软着陆”的第一步。要增加硬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将报道的视点降低,不要老是高高在上,要透视大世界的小人物以及大背景下的小事件,“以小见大”进行硬新闻的软策划。要尽可能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鲜活的新闻事件,将新闻报道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抓住读者的兴趣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硬新闻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切入点是可以选择的,报道形式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新闻报道能抓住老百姓关注、感兴趣的新闻点,报道就可以鲜活起来。“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方法,在硬新闻“软化”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记者可以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点”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从中挖掘出大的主题,凸显新闻价值。这样上至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下到一个企业的部署、规划,都可以从普通人和平常事上反映出来,使新闻作品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笔者所在的企业报为例,每年都要采写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稿件,如果仅仅从宏观上写如何贯彻落实,只能是泛泛而谈,提不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从一个员工切入,写他贯彻会议精神或者规章制度的具体事例,就可以以小见大,将新闻报道写的充实饱满。在报道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反违章六条禁令”时,一篇报道独辟蹊径,通过描写采油厂几个员工在乘坐大巴途中制止不安全行为,从侧面展示了“反违章六条禁令”在员工中入脑入心入行,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商品可以包装,硬新闻“软化”同样也可以进行包装。同样的一篇新闻,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新颖独特的报道形式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硬新闻实现软着陆需要形式的包装,可以通过改进报道形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使“硬新闻”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以时政新闻为例,基本都是围绕活动议程、领导讲话、重点工作部署等方面来进行,“记者写出的稿子往往高高在上,语气冰凉刻板。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程式化、冗长、乏味、令读者望而生厌。”[1]硬新闻“软化”就是治疗这个顽疾的重要方法。记者采写时政新闻不要仅仅局限于完成简单的活动或会议报道,而是要在吃透精神的前提下,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包装,要多捕捉典型细节、典型画面、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和典型语言等,用特写、新闻故事、现场短新闻、答记者问等多种体裁写作,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提高新闻宣传的效果。
硬新闻“软化”既要在内容上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也要改变传统的经济、时政等新闻报道高高在上的姿态,使语言平实化,“将传播语态从宣传说教转变为亲和鲜活, 以改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使其更有活力和生命力。”[2]
语言平实化是硬新闻“软化”的重要手段。语言平实化要求新闻作品行文质朴自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少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少用或不用冗长拖沓的语句。
以笔者所在的企业报为例,油气生产中的勘探、评价、产建、采油技术等是新闻报道经常需要涉及的题材,但因为专业性太强,如果满篇都是让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让读者如看天书。在新闻写作中,作者必须将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硬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优点,加之软化后贴近大众的报道视角、新颖的报道形式、平实的报道语言,可以增加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硬新闻的“软化”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注意分寸的把握,要在保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基础上适度地进行软化,绝不能摒弃硬新闻的优点,一味地软化。
参考文献
[1]肖宛明.让“硬新闻”软化[J].新闻三昧,2004(04).
[2]张高峰.“走转改”报道启示——《从中国海洋石油报》谈起[J].中国报业,2013(22).
作者简介:袁朝旭,工作单位为长庆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8-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