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杰科技文摘报社,北京 100038
如何把握科技新闻的可读性
虞 杰
科技文摘报社,北京 100038
摘 要科技新闻特有的科技含量高、知识性强等特点,使其面临在报道过程中被大众接受程度普遍不高的尴尬,要使其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提高传播效果,就要增强科技新闻的可读性。文章从新闻标题、导语、正文以及二次传播等方面对其可读性的提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使科技新闻报道面临的现状得以有效改善。关键词 科技新闻;可读性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科技成果研发的关注以及对信息的渴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科技新闻的报道中深奥、艰涩的专业化术语使得大众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环境的发酵催化作用下,显得日益激烈。基于此,如何写好科技新闻,使其在保有科技性以及新闻性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易于被大众接受,事关科技文摘在市场中的立足和发展。笔者就本人在科技文摘行业的编辑从业经验,稍作探讨。
标题是科技新闻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是受众对新闻报道先入为主的印象,如果科技新闻的标题过长、表述冗杂,或者使用的专业化术语对大众而言难以理解,大众在接触到该篇科技新闻标题的当下就会产生畏难及抵触情绪,对新闻标题的排斥促使其失去进一步阅读新闻具体内容的意愿[1]。所以,要增强科技新闻的可读性,首先必须增强科技新闻标题的可读性,这就要求在制定科技新闻标题的过程中,把握简洁、鲜明、准确以及通俗易懂的原则,在尽量规避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或者术语的前提下,利用大众化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在使标题保有科技味道的同时,又能增加其可读性,易于被大众接受。
新闻导语是对新闻要旨的提示,是新闻消息的起始部分,也是展开正文报道的切入点,导语设计要把握好两点:一方面要紧扣新闻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要对受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多数科技新闻存在的通病是,开篇导语中就堆砌大量的科技专业名词及术语,忽视了受众的接受及理解能力,本想提高新闻报道的科技含量及专业性,可不被大众接受,效果就适得其反了;再不然就是千篇一律“获得重大突破”、“达到了先进水平”之类的叙述,大众读来觉得索然乏味,就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所以,要提高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导语设计必须花费一定的心思,紧扣新闻核心的同时,语言要精彩、生动,给读者形成耳目一新的初始印象,增加其阅读兴趣。
正文是科技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新闻内容全面、细致的表述。从新闻的本质来讲,科技新闻首先应该具备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以及发展如何,同时由于其特有的较强的科技含量以及专业性,更要注重新闻表述语言的可读性。
一方面新闻语言要通俗易懂,因为科技新闻的受众除了专门的科研人员外,更多的是非专业的普通大众,所以应该尽量使用大众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取代过于深奥、艰涩的学术名词或者概念,必要时可以借助恰当的类比达到准确传播科技新闻的目的。比如在报道纳米技术研究进展的新闻中,对纳米技术的定义-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性质及应用的学科,多数人对纳米没有具体准确的概念,就可以将定义丰富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约为一根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范围内材料性质及应用的学科,将纳米长度与头发直径进行对比,使读者对纳米有了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认识[2]。
另一方面,科技新闻报道的篇幅要短小精悍,在语言通俗化的同时,也要做到简洁。科技新闻的本身趣味性与生动性就欠佳,如果新闻的表达及叙述长篇累牍,语言冗杂,只会加剧读者的抵触心理。将新闻报道的篇幅尽量压缩精简,利用有限的语言和文字达到准确传播新闻的目的。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科技信息在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一次报道和传播后,科技文摘、手机报以及微信等也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业内讨论、舆论点评等新的内容,对科技新闻加以扩展和延伸,使科技新闻的内容更加饱满和有亲近感[3]。所以,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对科技新闻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更加侧重于该新闻所反应的科技观点或者成果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在生产和生活中推广的意义及难度,拉近科技新闻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对科技新闻所反应的实质内容具有更加全面和深切的认知与体会,科技新闻的可读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明显提高。
综上,科技新闻具有较强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性,以往的科技新闻报道仅仅注重其真实性及知识性,而忽略了普通受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受众在心理上对科技新闻形成了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在对科技新闻报道时,增强其可读性是提高人们对科技新闻关注度和理解力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动用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智慧,对科技新闻进行全面、深入的加工和处理,在保有其科技性和专业性的同时,也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更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汪彤.科技新闻的可读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霞.如何增强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J].传播与版权,2015(10):23-24.
[3]任静芳.浅谈增强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J].太原科技,2008(8):44-45.
作者简介:虞 杰,工作单位为科技文摘报社。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8-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