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彦罡,杨 冉,王清菊
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
廖彦罡1,杨冉2,王清菊2
摘要采用专业眼动仪TX300,利用经典的反向眼跳范式对射击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2组被试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眼动仪记录的各种数据指标,了解不同组被试对眼跳的自主控制能力,探讨个体自我调整抑制的强弱,期待为相关运动认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1)射击运动组的反向眼跳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显著高于普通组,说明射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拥有较强的认知抑制功能;(2)目标偏心距增加,被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率却降低,眼跳潜伏期变小,眼跳视角和距离增加;(3)正确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眼跳潜伏期较长,速度峰值较低,而眼跳总幅度较少,这可能是运动组采用的是一种更为谨慎、稳妥的注意调控策略。错误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错误眼跳幅度较少,纠正眼跳距离和眼跳总幅度也比普通组要少,说明其错误纠正能力更好。
关键词运动员;射击;反向眼跳
眼跳(saccades),又称眼跳动,是眼球在注视点之间产生的跳动,是由位置信息引导的一种非连续、阶跃式的快速注视转移[1]。通过眼球跳动,人们可以快速转移注意力,将需要注视的对象一直保持在视网膜的中间附近,实现对注视内容和信息的快速搜索加工。目前,眼跳研究已经成为探讨工作记忆、学习和视觉注意等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
眼跳一般分为正向眼跳和反向眼跳,又称反射性眼跳和自主性眼跳。正向眼跳是指,被试对突然出现的新异刺激做出的眼跳反应,这种对新异目标的知觉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反向眼跳是指,被试在符号线索或者指导语的基础上做出的眼跳反应,是个体自主发起的,受个体自身因素影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需要有意识参与[2]。HALLETT首次提出反向眼跳任务的经典范式,试验要求被试首先关注屏幕中间的注视点,随后一个外围目标出现在中间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要求被试不去看外围目标,而是看外围目标相反的对称镜像位置。因为反向眼跳涉及反应抑制这一重要的认知功能,近些年来,研究者对于生理或心理缺陷的个体化研究开始出现,包括ADHD、学习障碍、自闭症、抑郁症和额叶损伤等。同时,在认知发展研究领域,通过反向眼跳任务对儿童、青少年和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知觉、注意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以及其深层的心理机制展开深入探讨,了解优势反应抑制的年龄差异。我国眼动研究起步较晚,所选取的各种指标存在一定的争议,相关眼跳研究比较匮乏。随着眼动仪的不断普及,运动员眼动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但关注运动员眼跳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在闭合性的项目中鲜有记载。
射击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在靶子中心位置,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并克服内心情绪的波动,正确使用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精力前移”“注意回收”。可以认为,射击过程需要有外源注意和内源注意的转换,是正向眼跳和反向眼跳的结合,尤其是关注反向眼跳的自我调整控制能力,是反映运动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本文预期,射击运动员的自我抑制能力要更强,更能有效控制注视焦点,能较好地完成认知任务。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反向眼跳水平双侧呈现范式,结合田静[3]、卜晓艳[4]等文章中的偏心距和反馈点设计,通过分析2组被试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眼动仪记录的各种数据指标,了解不同组被试对眼跳的自主控制能力,探讨优势反应抑制的差异,期待为相关运动认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1研究对象
从某省级专业射击队选取射击运动员21人作为运动组,运动级别为健将、国家一级和二级以上;从普通高校选取普通大学生25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2(目标位置)×2(组别)的混合试验设计,目标位置为被试内设计,包括近(5°)和远(10°)的左右2个视角水平。组别为被试间设计,包括运动组和普通组2个组别。由于是左右随机呈现远近的外周刺激目标,按照每种试验条件最低5次的标准,正式试验为20次,练习4次。
1.2.2试验材料本研究试验材料均为灰底图片,像素均为1 924×1 082。开始阶段,图片材料中间呈现十字形注视点,外周有左右5°,10°(视角)的4个圆圈,中心注视点大小为0.5° (12Pixels),外周的刺激圆直径都是0.4°(10Pixels),呈现角度为左右的5°,10°,整体背景为灰色。试验材料为PHOTOSHOP软件加工的图片,由Tobii公司自带软件按照时间程序依次呈现。
1.2.3试验设备本试验采用瑞典Tobii公司的专业眼动仪TX300,试验显示器为23英寸,分辨率是1 920×1 080,数据传输率为300 Hz。被试眼位与屏幕中心等高,距屏幕63 cm,试验环境采用低度照明,一台计算机向被试呈现刺激材料,另一台监控和记录试验过程。
1.2.4试验过程每个被试单独进行实验室测试,首先对被试进行指导和熟悉键盘练习,随后用Tobii自带眼动校准程序对被试进行眼睛校准。校准结束后,出现试验指导语,在受试者正确理解指导语和试验要求后开始正式试验,整个试验约持续5~ 7 m in。
试验过程(见图1)如下:(1)屏幕中心注视点为黄色十字,呈现时间1 500 ms;(2)中心注视点变为红色(呈现500 ms),表明接下来是反向眼跳任务;(3)外周蓝色目标刺激快速呈现,呈现角度为随机的左右5°,10°,目标刺激出现600 ms(中间注视点消失);(4)目标与反馈点的间隔时间,1 500~2 000 ms随机;(5)黑色反馈点出现,要求快速按空格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同时黑屏,如不按键反应,3 000 m s后屏幕自动变为黑屏;(6)黑屏时间为2 000 ms,随后进入下一试验。
图1 反向眼跳具体流程图(以外周目标呈现视角5°为例)Figure1 Antisaccade flow chart(take 5-degree view ing ang le for ap pearing peripheral targetsas exam p le)
1.2.5数据处理与分析本研究数据处理采用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rgoLAB人机环境同步平台眼动模块,该平台搭载Tobii TX300型眼动仪,能全面采集和处理眼动数据。试验过程中,反向眼跳的正确率通过ErgoLAB软件的视频回放进行分析。眼动的原始数据由Tobii TX300眼动记录设备采集,通过ErgoLAB软件对原始眼动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利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结合本试验的要求,对被试眼跳反应正确率和眼动收集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其无效数据的标准包括:(1)首次眼跳在屏幕之外;(2)在外周目标出现时,注视点不在中心注视区内;(3)首次眼跳潜伏期低于80 m s(一般认为是快眼跳)或高于600 ms(说明潜伏期过长);(4)试验过程中,被试的大多数眼动数据丢失;(5)被试的反向眼跳正确率低于50%的试验。根据上述标准,以及某些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数据流失(如头部大幅度移动等),经过认真的分析处理,最后运动组保留有效数据为18人,普通组为19人。
2.1反向眼跳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
反向眼跳正确率是指,在外周目标出现以后,被试做出的首次方向正确的眼跳占首次眼跳总次数的百分比,反向眼跳的正确率能考察被试行为的抑制功能。可以看到,在反向眼跳正确率方面,2组被试差异显著(F=5.01,P<0.05),运动组的总体正确率更好。将搜集到的数据进一步细分,在视角为10°的远端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F=7.65,P<0.01);在视角为5°的近端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差异显著(F=4.18,P<0.05)(见表1)。
一次性到位率是被试在察觉到外周目标刺激出现后,能快速而准确地将注视点一次性转移到对应的另一侧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2组被试的一次性到位率差异显著(F=5.31,P<0.05),运动组有较好的一次性到位率。在视角为5°的近端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的一次性到位率接近显著(F=3.65,P=0.06)。另外,通过对2组被试的偏心距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偏心距效应对于被试的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具有显著影响,差异高度显著,偏心距增加,正确率提高,但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见表1)。
表1 2组被试正确率的描述统计/% Tab le1 Descrip tive statisticso faccu racy rate fo r tw og roup s/%
2.2正确反向眼跳的具体数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定量分析眼跳运动的指标包括眼跳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跳幅度和速度峰值等。远近目标的眼跳数据差异较大,可分为远侧目标任务眼跳和近侧目标任务眼跳2种条件,而根据首次反向眼跳方向的对错,又可将数据分为正确反向眼跳数据和错误反向眼跳数据。
眼跳潜伏期(saccade latency)是被试发动任务要求的眼跳所需要的准备时间。正确眼跳潜伏期是指,从外周目标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第一次正确眼跳之间的时间间隔。眼跳速率峰值(saccade Peak velocity)一般是指,被试所做的第一次眼跳的速率峰值。首次正确眼跳幅度是指,在外周目标出现以后,被试所做出的首次方向正确的眼跳落点与屏幕中心的距离,一般是以视角计算[3]。眼跳总幅度是指,被试离开中间位置开始第一次眼跳到被试按键反应之间的眼跳总距离。
根据研究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在正确反向眼跳的远端数据比较中,2组被试在眼跳速度峰值上差异显著(F=6.01,P<0.05),在眼跳总幅度上差异显著(F=8.389,P<0.01)。在近端数据比较中,2组被试在眼跳速度峰值上差异显著(F=6.104,P<0.05),在眼跳首次幅度上差异显著(F=12.466,P< 0.01),在眼跳总幅度上差异显著(F=9.722,P<0.01)(见表2)。
表2 正确反向眼跳的数据统计(M±SD)Tab le2 Statistics o fcorrectAn tisaccade(M±SD)
2.3错误反向眼跳的数据
对2组被试的错误眼跳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参考已有文献资料,除选取正确眼跳指标以外,还加入修正眼跳正确率、眼跳纠正时间和纠正幅度等指标。在错误眼跳的数据统计中,获取运动组样本量7人,普通组15人。因为,运动组反向错误的数据较少,因此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需要慎重。
修正眼跳正确率是被试在首次眼跳出现方向错误后,第2次眼跳方向做出正确的修正,第2次修正眼跳正确次数占总方向错误眼跳次数的百分比[5]。错误眼跳的纠正时间和幅度是指,做出错误的朝向眼跳后,被试向正确的注视位置开始眼跳的间隔时间和距离[6]。一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试对错误反应的控制和纠正能力。
在反向眼跳错误的远端数据比较中,修正眼跳正确率差异显著(F=4.973,P<0.05),2组被试的速度峰值差异显著(F=17.193,P<0.01),首次错误幅度上差异显著(F=10.428,P<0.01)。近端条件下,2组被试的各指标差异不显著。随着偏心距增加,错误眼跳的速度峰值、首次眼跳幅度、纠正幅度和眼跳总幅度都呈快速增加,对比差异显著,而修正眼跳正确率降低(见表3)。
表3错误眼跳的数据统计(M±SD)Tab le3 Statistics o fErro r Antisaccade(M±SD)
多数研究表明,眼跳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包括注意、学习、记忆和决策等方面。反向眼跳可以认为是一种认知决策过程,需要对自下而上的信息(刺激属性)和自上而下的信息(目的和意图)进行权衡[6]。成功完成一次反向眼跳通常需要3个基本过程,即抑制优势反应、计划产生正确眼跳和执行眼跳[7]。射击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抑制性认知加工能力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地方。
3.1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
一般来看,突然出现的刺激会引起人们朝向目标位置的反射性眼跳,而反向眼跳需要被试较好地抑制外周目标出现的刺激,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相对应的对侧,存在有一定的错误率。本文认为,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可以反映被试眼跳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眼跳正确率提供了眼跳质量的总体指标,而一次性到位率更能反映被试对眼跳的精确自主控制能力。
运动组反向眼跳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普通组,说明射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具有较好的行为控制灵活性。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中,射击运动员需要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更好地关注于自我技术动作,主动调整和分配自我注视焦点,具备较好的注意灵活性。目前,反向眼跳的理论研究较为关注的是额叶抑制假说(assumption of the frontal inhibition),即制止错误朝向目标眼跳发生的假设机制[8]。很多研究者用眼跳程序的并行特性来解释反向眼跳中的眼跳行为,刺激的出现导致外源性朝向眼跳和内源性反向眼跳之间的竞争,反向眼跳错误源于无法快速激活正确反应[5]。
一次性到位率反映的是被试反向眼跳的精确性,能否通过自我调节的一个注视点快速准确地转移到目标的镜像位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和工作记忆存在关联。被试仅在一次注视点转移过程中完成快速眼跳,他们的认知负荷加工要求更高。研究发现,运动组的一次性到位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他们的自我眼跳调节能力更强,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关注的反馈点位置,较好地完成精确性的目标定位,抑制调整能力更强。尤其是在近侧位置,运动员的一次性到位率达到一半以上,眼跳的精确性较好,而普通组的眼跳注视过程不够准确、自信,需要有几个注视点的调整才能达到反馈点位置,眼跳时间过多。
本研究充分说明,射击运动员反向眼跳的自我意识控制能力要强于普通大学生组,他们具备较好的反向眼跳加工能力,拥有较强的认知抑制功能,能保持一个较高的判断准确性,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注意定位。相对而言,普通组的正确率不太高,一次性到位率也较低。
3.2偏心距效应
本研究的偏心距选择是借鉴卜晓艳等[4]的研究设计,目标刺激与中心注视点的距离(视角)是重要变量,角度选择为左右随机的5°和10°。在一次正确反向眼跳执行过程中,被试需要对目标位置的方向和幅度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反应。资料显示,视网膜从中心到外周一般分为中央窝视觉区(foveal region)、副中央窝视觉区(parafoveal region)和边缘视觉区(periheral region)。中央窝视觉区的敏感度最高,大约在注视点1°视角以内;边缘视觉区的视敏度最低,大约在10°以外;中间区域为副中央窝视觉区。本文选取的5°是在副中央窝视觉区,而10°是处于副中央窝视觉区和边缘视觉区的交互处。
本研究发现,随着目标的偏心距增加,被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被试在近端5°左右更容易受到朝向目标的反射性眼跳,眼跳错误率较高;而在外周目标10°的远端,被试都能较好地抑制突然出现的目标刺激,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镜像位置。相对而言,运动组受偏心距的影响较少,正确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普通组近远2端的正确率呈显著差异,大学生组在近侧目标更容易受到朝向反射的影响而增加错误率。随着偏心距的增加,一次性到位率显著降低。被试在远端目标中的一次性到位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被试很难在处于副中央窝视觉区和边缘视觉区的10°位置完成一次性眼跳任务,工作记忆的负荷难度增加,需要几个注视点的调整才能精确到位。
研究发现,偏心距的变化对于被试的眼跳正确率、一次性到位率、反应潜伏期、注视次数和眼跳距离等都有显著影响。随着目标偏心距增加,被试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距离来完成注视搜索定位,被试注视的眼跳潜伏期增加,眼跳速度峰值降低,首次眼跳幅度和眼跳总幅度自然会增加。SMYRNIS等(2002)考察了青年被试的目标偏心距效应,偏心距设为2°~10°,以1°递增,目标偏心距增加,反应眼跳任务的错误减少。但FISCHER等(1997)发现,偏心距的增加会导致反向眼跳的错误率增多,眼跳潜伏期减少。本文认为,不少研究在试验设计上并不统一,所采用的偏心距从4°~15°不等,因此并不利于总结出反向眼跳的影响规律,不同研究在结果上的差异也许是由于研究中所使用的眼跳任务不同所导致。本研究所采用的偏心距变量只有2个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深入试验加以验证。
3.3正确反向眼跳的研究发现
在反向眼跳任务中,眼跳潜伏期的过程至少发生了2次加工:(1)对中央窝视野中的目标进行分析,并对边缘视野中的目标做出眼跳定位;(2)为下次眼跳做准备[9]。抑制力越强的被试,可以更好地进行眼跳,表现为眼跳潜伏期更短。
当注视点从一个空间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空间位置时,眼球运动的速度变化包含2个过程:制动(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眼睛从静态开始加速制动,当达到某个最大速度后开始减速并最终达到零,停留在期待位置。在这个速度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速度最大值,被称为速度峰值,它也是描述眼动的一个关键变量。
有研究表明,反向眼跳的潜伏期和速度峰值是测量映射到特定神经功能的认知控制过程更精确的指标,反向眼跳潜伏期越短,速度峰值越高,说明抑制控制的能力越强[10]。本研究结果和预期并不一致,射击运动组的眼跳潜伏期比普通组要长(差异不显著),速度峰值要低(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运动组采用的是一种更为谨慎、稳妥的注意调控策略,宁可判断反应时间长,也要保证较高的判断正确率,控制认知行为有效,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射击运动情境中的稳定、准确要求有关。射击是一项以“稳”“准”取胜的个人运动项目,它不强调速度,要求稳定、准确而流畅地完成技术动作。如在真实的射击场景中,中央注视点相当于他们的靶子位置,要持续关注。外周目标出现时,运动员并不急于开枪射击(快速转移注意),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缓慢调整到较好水平(避免失误,强调准确),瞄准时注意力回收,集中在自我的技术动作上,抑制其他外部信息干扰,流畅而稳定地完成自我技术动作。因此可以推断,射击运动员的反应潜伏期时间较长,而速度峰值要低。
眼跳幅度是指,2个注视点之间的角距大小,单位是度。首次正确眼跳幅度是被试摆脱外周目标影响所主动产生的,2组被试差异不显著。眼跳总幅度是被试从中间注视位置到最后反馈点位置的总距离,是被试眼跳过程中所有注视点之间的距离和。2组被试在眼跳总幅度上差异显著,普通组比运动组的眼跳总幅度更长。本文认为,这反映出射击运动员的目标精确性更强、更准确。反向眼跳需要抑制加工,被试很难一次性完成镜像位置的注视点跳跃,需要几个注视点来完成调整,因此眼跳总距离不可能是精确的5°和10°,或多或少会出现偏差。可以看到,运动组的眼跳幅度更接近偏心距位置,他们的眼跳总幅度更短,说明其眼跳注视更精确有效。而普通组的注视不够自信而稳定,很有可能将自我注视点甩过了反馈点位置,再通过几次注视调整后才到达预期位置,眼跳总距离会更长。
3.4错误反向眼跳的研究发现
眼跳方向错误率、错误眼跳的潜伏期、错误眼跳的纠正时间和纠正幅度都是考察错误反向眼跳的重要指标。在所收集到的错误数据中,运动组只有7人,普通组有15人,因此在对比分析时,需要慎重。抑制力越强的被试,在首次眼跳反向错误后能快速修正,修正正确率高。可以看到,2组被试的修正眼跳正确率都很高,说明被试都积极认真地参与反向眼跳任务,能在第一次眼跳错误后快速进行修正。
从错误眼跳空间维度的数据分析中发现,运动组在错误眼跳发生后能较好形成正确方向眼跳,错误眼跳幅度较少,纠正眼跳距离和眼跳总幅度也比普通组要少(尤其在远端位置),说明他们的抑制加工能力更强,错误纠正能力更好。在射击比赛过程中,每次射击的过程中均快速得到反馈,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前一次的失误必然会对后边的击发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优秀运动员能快速调整自我注视,较快摆脱之前的失利因素,平复心情,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少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形成较好的自我意志控制,心理承受能力要强,认知加工更为流畅有效。在远端10°的外周目标刺激条件下,运动组的眼跳纠正时间和幅度明显少于普通组,说明射击运动员能够较好地完成视觉矫正,较快摆脱外周目标位置的注意牵制,用较短的眼跳距离完成眼跳纠正。而在近端,所有被试均受朝向目标的牵制太大,差异并不显著。
由于相关眼跳文献不多,且眼跳分析的指标选取存在一定争议,从错误眼跳的各种指标来探讨运动员的认知加工能力,这也是一种尝试。错误数据中,个体差异较大,且错误的对象太少,因此大多数指标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而运动心理学可以借鉴的文献也十分有限,很多方面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加强。
(1)研究发现,运动组的反向眼跳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高于普通组,呈现显著差异,说明射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他们的自我意识控制能力要强于普通大学生组,拥有较强的认知抑制功能。(2)反向眼跳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目标偏心距效应,目标偏心距增加,被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率却降低,眼跳潜伏期变小,眼跳视角和距离增加。(3)正确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眼跳潜伏期较长,速度峰值较低,而眼跳总幅度较少。原因可能是,运动组采用的是一种更为谨慎、稳妥的注意调控策略,宁可判断反应时间长,也要保证较高的判断正确率,反映出射击运动员的目标精确性更强、更准确。错误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错误眼跳幅度较少,纠正眼跳距离和眼跳总幅度也比普通组要少,说明他们的错误纠正能力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凤培,郭建伟,苏晓华.精神分裂症的眼动研究概况[J].人类工效学,2010,16(3):86-88.
[2]李娟.眼跳过程中的GAP效应[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3]田静,王敬欣,张赛.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4):286-290.
[4]卜晓艳,田学红,刘敏芳.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眼跳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685-690.
[5]王玉娥.不同熟练水平中—英双语者的反应抑制能力的眼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6]周临,邓铸,陈庆荣.反向眼跳的试验范式、机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2,35(1):16-23.
[7]王荣.认知老化过程中优势反应抑制的眼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8]田静.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9]杨永胜,丁锦红.系列眼跳的产生及其心理学意义[J].心理学研究进展,2008,16(2):240-249.
[10]何立媛.诱因对抑制控制加工的影响:眼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1]陈庆荣,谭顶良,邓铸,等.眼跳的研究范式及其主要认知功能[J].心理学研究进展,2009,17(6):1197-1210.
[12]陈玉英,隋光远,瞿彬.自主控制眼跳:试验范式、神经机制和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54-162.
[13]卜晓艳.ADHD及其亚型的抑制和工作记忆的眼跳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14]高闯.眼动试验原理:眼动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熊建萍,李悦.任务指导语及试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1):49-54.
[16]李京诚.运动心理学领域眼动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17]TAYLOR A J G,HUTTON S B.The eff ect s o f task instruc tio ns on p ro andanti sacca de perfo rm ance[J].Expe rim ent al Brain Resear ch,2009,195(2):5-14.
[18]SMYRNIS N,EVDOKIM IDIS I,STEFANIS N,et al.Thean ti sacca de taskin a sam p le o f2 006young m ale s[J].Experim e ntalBrain Resear ch,2002,147(1):53-63.
中图分类号:G 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15)04-312-05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4.008
收稿日期:2015-03-19;修回日期:2015-06-29;录用日期:2015-06-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095);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廖彦罡(1978-),男,湖南武冈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作者单位: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70;2.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5。
Antisaccadeof Shooting A th letes
LIAO Yangang1,YANG Ran2,WANG Qingju2
(1.Dept.of PE,Capita1 University of Econom 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2.KingFar Internationa1 Inc,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With the use of professiona1 eye movement instrument TX300,this research studied shooting ath1etes and norma1 undergraduate group’s performance on c1assic antisaccade task,trying to find out the autonomous saccade-contro11ing capacity of th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groups and exp1ore the strength of individua1s’se1f-ad justing refraining,expect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gnitive motion research re1ated.The resu1ts found that:1.The antisaccade accuracy and one-time arriva1 rate of the exerci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1y higher than the norma1 group,indicating that Shooters can better restrain advantageous,ref1ective pro-saccade,they have stronger capacity of cognitive refraining.2.As target eccentricity increases,the correct rate of subjects’saccades increased,but one-time arriva1 rate decreased,and saccadic 1atency went down,the viewing ang1e and distance of saccade went up.3.In the process of correct antisaccade,compared with the norma1 group,the exercise group’s saccadic 1atency was 1onger,the speed peak was s1ower,and the tota1 amp1itude of saccade was 1ess,which might resu1t from the strategy the sport group has taken,that is,a more cautious and sound one,err on the side of the attentioncontro11ing.In the process of error antisaccade,the exercise group’s margin of error in saccade is 1ess,the frequency of correcting saccadic distance and saccadic tota1amp1itude is1ess,which proves that theabi1ity to correcterror in exercisegroup isbetter.
Key wordsath1ete;shooting;antisacc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