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究竟是提高什么?作者认为,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视野。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四川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考虑和举措。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学改革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究竟提高什么?从2003年我到川大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强调、也是最想抓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所以我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素养要高、能力要强、视野要宽。素养、能力、视野一起构成了川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一是素养。社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道德、品行、文化以及诚信不如以前,有所下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即素质与修养呢?关键就是要加大对学生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境界的培养,使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良好的品行和德行,使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很大气,具有成为大师、当“帅才”的潜质和能力。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素养高不高是我们川大的第一质量标准。
第二是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川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川大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了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第三是视野。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尤其是要有国际视野。自2012年以来,我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目的就是让川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增强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胆商和能力。
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未来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主动了解全球、了解世界,关注全球事务,具有国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和胆识。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四川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考虑和举措。
第一,要大力提高学生素养。素养就是素质和修养。川大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我深有感触和体会。我是理工科出身,长期在理工科大学工作学习,并在理工大学担任校长。担任了川大这所以人文科学见长的大学校长以后,我感觉压力很大,因此,我一直在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我也希望川大的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我一直倡导,一定要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课,特别是要面向理科、工科、医科类学生开设“中华文化”课,使他们通过川大这所综合大学,在具备良好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文化、有人文情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中华文化”素质必修课开得很成功,再辅之以“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使全体师生在人文素养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有大师,更重要的是有大学文化、有大学精神。大学是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大学更是社会文明的灯塔。大学校园不仅有“有形的、看得见的围墙”,更重要的是有矗立不倒的“道德围墙”。我们要以大学精神熏陶和感悟学生。我们总感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距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精神、感悟大学文化的载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育每个学生的价值观、校园环境熏陶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职员工的行为影响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学会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对真理、自由、平等、法治的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大学老师都能够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进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校师生随时随地一起来巩固这个“道德围墙”,一起来维护精神家园,一起来打造引领社会文明的灯塔,就一定能带领整个社会去珍惜、营造“道德围墙”。
第二,要进一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要从课堂抓起。2007年以来,我校探索实施了“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互动式教学,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45分钟内能够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真正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考试杠杆引导学生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答案,甚至在完成作业或考试时冒险去抄袭、剽窃。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花时间查资料、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上网打游戏、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在国外一流大学,即使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到好成绩,因为国外大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允许有相同的答案,以此迫使学生必须独立思考问题。国外一流大学也不仅仅是根据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给予学生这门课程的学分,而是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每次作业、每次讨论、每次考试按照10%、20%、30%等不同的比例折算到总成绩。为了拿到学分,学生都会按时上课、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和老师互动交流,就不会存在逃课现象,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而在国外,老师下课以后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查阅十篇左右SCIENCE文章、SCI文献或者其他资料,然后在下一次课堂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凡是选了这门课的学生,要想把问题了解清楚,为了能完成好作业,就必须去熬夜翻阅文献、查找资料。
当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最难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的老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家习惯于从题库里选题组卷,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答完题、做出标准答案,就可以通过,就可以拿到学分。但是,现在要求我们的老师出非标准答案的考题,通常一道题都要设计一两天,难度很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改革,鼓励各位老师进行非标准答案考试。
其次是要取消“考试60分及格”。从今年开始,我校将着力打破60分及格的传统,打破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氛围。过去,学生考试成绩只要超过60分就可以得到这门课的学分,那些只求过关拿学分、混文凭的同学就认为考60分和考100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就没有主动争取好成绩的动力,并养成了偷懒的习惯。我们要通过取消“考试60分及格”,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在学习上更加投入。让学生不仅记住知识点,更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拓展创新型思维。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质量自然就可以提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够真正有国际竞争力。
第三,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目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并已经在浙江省和上海市试点。到2020年,全国性的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将基本形成。届时,高校招生将不再设定全校统一的投档线,而是按各个专业来投档,考生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学校的品牌,而是专业的品牌,既要看学校,更要看专业。这也就意味着,以后高校的生源质量将取决于专业的建设水平,如果个别专业建设不好,报考学生数量少、学生分数低,这些专业就很难再继续开设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专业、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和国际前沿学科接轨。
我们的教材也需要改革。目前,有些课程的教材还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内容,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材往往紧跟学科前沿、紧跟最新的学术成果。10年前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但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堂上就应该讲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讲国际前沿探索的内容。知识永远都没有最前沿,但有更前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就应该尽量前沿一点,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还是5年、10年前的内容。
第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过去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60分及格”的考评体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抓好五项具体工作。
一是要鼓励优秀学生去创业。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既要培养优秀学生去当科学家、政治家,更要鼓励他们去创业、当企业家,鼓励优秀学生用他们的知识、智慧、专业特长和大学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如果我们现在的优秀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那么,10年、20年以后,无论在我国的民营还是国营企业里,企业的高管就可能都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的,这些企业的内涵就可能都是高新技术型的,我们的企业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进入世界前500强、前300强甚至前50强,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就必然会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去创业、去办企业。
二是要形成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的理念。现在,社会上讲的创业失败,算的都是“经济账”。但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过程而言,创业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创业的经历和实践的过程,都是每个学生今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本领。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体系大都以学术型课程为主,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几千门的学术型课程,我们川大也开设了5 000多门这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从教材到教材、从课堂到课堂,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提出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并写入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中。万门课程包括6 000门左右的学术研究型课程、2 000~3 000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2 000门左右的社会实践型课程。学生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就可以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学习;学生想毕业后创新创业、办公司,就可以选择创新创业型课程;学生想毕业后先找工作,尽快承担家庭责任,就可以选择社会实践型课程,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开设万门课程,必须要做到开放办学,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管、社会贤达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讲创业的案例和体会,这样才能为更多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保障。
四是要加大鼓励优秀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过去,我校一直规定在校四年制本科生的修读年限最长是6年,现在,如果我们的学生休学去创业、办公司,在校修读年限可以不受限制,创业期间随时可以回校修完学分,申请学历学位。学校制定出台的这些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就是要为优秀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是设立各类创新创业风险基金。2014年,我校已经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 000万元的“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现在,学校正在积极与成都市协调共同筹建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杰出校友表示要为母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学校正在筹划设立一个4~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鼓励在校的优秀学生去创新创业、去办公司。
第五,积极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和国际合作办学。一是进一步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为了让川大学生都能在校园里直接聆听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课程,都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我校从2012年开始,每年拿出1 500万元,连续举办了3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邀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校学生开设全英文国际课程,同时邀请这些著名大学的学生与我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参加国际课程周的学生超过了3万人次。今年,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还专门联系我们,希望能参加我校的国际课程周活动,由此可见,我校的国际课程周已经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品牌效应。
二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我校在引进高端人才过程中,一直把给本科生授课作为首要条件,在“千人计划”、高端外籍教师的聘任合同当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他们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出多少学术成果。同时,我们要把“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既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去交流、学习,也要主动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参加国际课程周和夏冬令营活动。我们还要通过共建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灾后重建管理学院等开展联合培养。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经历,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本领。
第六,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今年,我校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将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等不同岗位类型,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标准。针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专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我校已经设立了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我校已全面完善了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对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教学优秀的老师的奖励力度,包括颁发卓越教学奖等。学校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评估和奖励。
二是要创新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的工作机制。我校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人才机构的合作力度,面向全球招聘一流人才。通过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信息库,瞄准学校学科发展急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高端人才,强化主动出击意识,全方位引进全球的优秀人才。
三是全面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改革。从今年开始,我校所有新聘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具有“双证”才能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学校要求每位青年老师上讲台,首先必须按照《教师法》的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经过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共建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拿到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书。只有具有“双证”,才有资格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
另外,学校已经明确要求,新聘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交流经历“双身份”、“双条件”。新聘教师进入川大后先要做专职博士后从事科研,当学术研究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担任教学工作,即新聘教师应先进行科研,有了学术成果,才能从“学术身份”进入“教学身份”。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和讲台真正成为最神圣的地方。在我们川大,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上讲台讲课,上讲台一定要品德高尚,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通过全面推进上述两项改革,真正增强每位老师上讲台的荣誉感、敬畏感和责任感。
第七,加快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要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需要加大投入,加快以下四项工程建设。
一是互动式、小班化教室改建工程。学校将从硬件上为教师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教学创造条件,让每个老师一上讲台就能够实施互动教学,而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校在部分教学楼已经改造了一大批小班教室。小班化教室内部的桌椅板凳、黑板等教学设施配置注重使老师和学生自然地连成一片,营造了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使得课堂教学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能够启发老师的思维,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相关教学楼里的走廊、大厅等也都进行了重新布置,白板随处可见、色彩丰富的桌椅沙发散布各处,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推导公式、交流讨论问题。
二是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我校各教学楼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休息室,但很多休息室设施都很简陋,就是摆着几张陈旧的沙发,只能让老师们在课间短暂地休息一会儿。教师休息室不只是让老师休息的场所,还应该成为老师课后交流、讨论的地方,还可以喝喝茶或咖啡。目前,学校已经参照欧洲高校的茶息(tea time)休息室改造了一批教师休息室。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我认为要改革我们传统的基建思维,即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教学楼内除了有上课的教室,还应该有师生讨论的公共空间,便于学生课后可以在教学楼内坐一会儿、讨论一会儿。比如,在我们与匹兹堡大学共建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学楼内,各面墙上都安装有黑板,师生们随时都可以推导公式、相互讨论。我们的校园基本建设就是要让教学楼内每个地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处处均具有教育教学功能,处处可以交流、可以讨论、可以座谈的良好环境氛围,确保师生上下课都有互动交流。目前,川大学生宿舍建设已经很到位了,很多学生宿舍套房内除了三个卧室,还有一个客厅供学生们进行讨论。我校也正在加快新校区教职工食堂的建设,使教职工食堂不仅成为师生吃饭的地方,还成为师生饭后喝茶、交流讨论的地方。
四是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过去,教职工住宅就修在校园里面,学生步行就能找到老师。现在,很多老师购买的是商品房,大都离学校很远,校内没有住所,也没有与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向教师请教问题,只有课堂45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如果学校为每个老师在校园内创设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就可以方便老师在工作期间实施上班制,学生就可以主动来工作间找老师交谈讨论。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使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学校里开展工作。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院士、博导、教授,还是校长、院长、处长,“教师”都是我们的第一身份,上好课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关爱学生是我们的第一任务。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也是学校的第一品牌和第一竞争力。我校老师要共同努力,使川大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建设水平,为早日实现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