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0-00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金融学院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是201411639012,项目名称是《手机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探究》。
项目经费来源:上海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陈 静,上海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陈 美,上海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大到了解国内外时事民生,小到休闲放松自娱自乐,手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与外界社会沟通交流,进行信息交换、思想碰撞的,最大、最便捷的网络平台。
所谓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顾名思义,“手机社交媒体”自然是指存在于手机的具有上述功能的各类工具和平台。
众所周知,手机的起步晚于电脑,并且最初的手机是以“移动电话”的使用价值为目的创造出来的——为了摆脱电话“有限”长度的限制,满足“无线”通话的需求。自从1984年第一台大哥大式的手机面世,到后来的翻盖、滑盖、侧滑盖,再到后来的音乐、蓝牙、摄像,到最近的智能、双核,手机功能在短短30年间完成了多次从量到质的飞跃与革命,达到其他电子产品在发展速度上无法与其“攀比”的新高度!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形式与功能是百花争艳,各有千秋,与最初相比,称得上是,外观上的“小哥小”,功能上的“大哥大”——外出随身携带几乎不占空间,站在实用价值的角度上,相当于带了一台移动联网电脑。“手机社交媒体”之所以能取代“电脑社交媒体”的强大地位,成为网络交流平台的主宰,主要是依托其功能载体(手机)的便携性与价格亲民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就中国而言,目前已面世数年且受热捧程度趋于稳定、在社交平台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交媒体(如QQ、微博、微信、豆瓣等)可谓千帆相竞百舸争流,至于那些传播范围小,受众群体少的小众社交媒体(如知聊、微拍、慕慕等)更是此起彼伏,不胜枚举,均报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飞过”的大无畏精神与态度前赴后继,汹涌而来,丰富着我们的大学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手机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但它们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为此我们调研团队查阅了大量关于手机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生活之间关系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并以上海为试点,面向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自制的相关调查问卷,并对有效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归类分析,试图进一步了解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表现形式的载体,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我们的生活,体现了技术创新造福人类的普遍性;而手机社交媒体则是手机强大功能的最集中体现产物,它们像空气一下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却不露痕迹。既然手机社交媒体与人们关系如此紧密,那它们究竟又对把手机社交媒体强大功能体系使用到巅峰状态的大学生群体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呢?
1 它简化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从飞鸽传书到信箱投递,再到电子邮件,电脑软件似乎在某个时间结点上看似把信息传递做到人类社会的最简化,但手机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条创新革命之路上的沉默。无论是吃饭、坐车、上厕所,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和整个世界保持联系,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几乎实时了解身边的大小事项,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等上两三天或是好几个月,让你二十四小时感受到做社会新人类的优越。除了在信息传递上由实物传递简化成随时随地的电子传递外,手机社交媒体同时也简化了大学生的付款模式——从现金、银行卡到手机支付宝、微信“扫一扫”,手机社交媒体已经成功地树立了“没有最简,只有更简”的行业标杆。
2 它拓宽了我们的道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各类手机社交媒体千奇百怪,万千实时资讯扑面而来。在这样一个手机社交媒体“泛滥成灾”的时代,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的需求,你都可以在手机社交媒体圈里得到满足,例如:求职可上58同城、智联招聘,大到全球小到县城;求学可找百度、知乎,古往今来智慧的聚集地;旅游可参考携程、艺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除此之外,生活里的各方各面你想要传递或是了解的资讯,你都可以找到不计其数的适合你的主页、贴吧、APP。而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虽然近几年新闻不断报道应届毕业生人满为患,供大于求,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将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但这样的报道明显只考虑到了那些现存的传统岗位而言罢了,站在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年代,不少未毕业大学生已经利用各类手机社交媒体的兴起模式和盈利链条狠赚了一把,如饿了吗的创始人、大学生创业代表张旭豪等,他们在惨烈的就业率背后开辟和新的行业,给自己创造了商机,给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成了生活赢家,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3 它编织和维护着我们的关系网
手机社交媒体让我们走得更远的同时也让我们走得更近。如今的大学已经被自称“90后”的庞大群体霸占了,而“自我”是在形容他们时使用最频繁的一类字眼了。或许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与其说我们过于自我,还不如说是从小到大过分的娇溺导致我们不懂如何恰当地宣泄情感和表达自我,而手机社交媒体成功地帮我们避免了由此造成的尴尬。与其唐突地打电话给久未联系的故友,搞得对方惊慌失措,不如时时关注其生活动态,由兴趣共同点上点赞评论再续前缘。当然,除了社会关系外,家庭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但又不好处理。而手机社交媒体则像是两代人代沟之间的一道桥梁,既能避免正面的接触产生的冲突,又能让两岸的人互相观望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即使不能做到全盘接受,至少能像普通朋友一样互相理解尊重。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手机社交媒体并不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科技创新。
首先,手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在课内,损害了大学课堂知识传承的理念,在课外,减少了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阻碍了大学生们一些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其次,随着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五花八门的手机病也入侵并驻扎我们的生活,威胁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常规数据流量费用外,一些手机社交媒体收费手段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人防不胜防;虽然此类事件屡见不鲜,但依然没有引起大学生们足够的重视。
最后,一些手机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不知不觉地成了大学生们“罪恶”的开端——创造其初衷是为了给那些有还款能力的在职人员以一时之便的透支服务,却被无良开发商用在了心智尚未成熟又不具备还款能力又欲求不足的大学生身上,既培养了一部分人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又给他们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创造了短期条件,给其“超前消费,纵享生活”的错误引导;一方面,师长们没有义务也没有资格去关心和限制大学生的私生活,另一方面,家长们遥隔千里鞭长莫及,因此,当这些罪恶的渔网撒到了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小鱼儿们”,悲剧的酿成也就在所难免。
凡事适可而止,过度有害。作为怀揣理想,志存高远的当代大学生,在充满了诱惑和陷阱的当今社会,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手机社交媒体的关系不仅是我们彰显智慧的机会,也是我们培养智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