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语文教材的历史流变

2015-07-22 01:45李博涵
亚太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演变比较

《诗经》作为语文教材的历史流变

文/李博涵

摘要:《诗经》从编著之初就具有教化作用,从孔子第一次系统性的引入教学后,《诗经》经过了诸子的解读,在历朝历代的教学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诗经》作为教本,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时至今日,《诗经》中的篇目也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从初中至高中,从内陆至香港。虽然在不同教材中收录的篇目不尽相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于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诗经》语言的学习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人文性——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温柔敦厚”的性格。

关键词:《诗经》;语文教材;演变;比较

作者简介:李博涵,男,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1.前言

经学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是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最重要的教材。《诗经》作为五经之首,他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诗经》的地位却远远超出了一本诗集。在我国当下语文教材中,诗经也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教材版本对于《诗经》均有所收录。《诗经》在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运用以及文学审美。

本文试图通过理清《诗经》从古至今的教本变化,来整理出《诗经》教材和教学目的的多样性。通过《诗经》在当下的不同教材版本的比较,来明确《诗经》在当下的教学意义。

2.《诗经》教本的历史演变

自春秋时期成书以来,历朝历代各位大家学者均对《诗经》作出了自己的注解。《诗经》作为教本从孔孟先圣,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

2 .1春秋诸子对《诗经》的编排与运用。

2 .1.1 孔子把《诗经》用于教学

孔子在设立私学的时候, 选择《诗》为孔门“六艺”之一教授弟子。为了方便教学, 整理过《诗》, 也就是后世所争论的“删诗说”。自《诗经》成书以来,孔子是第一位系统性的把《诗经》作为教学用书的人。《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四个方面,孔子都做出了自己的评判。从语言运用上这个层面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过, 学“ 诗” 可以“ 多识子鸟兽草木之名” , “ 不学诗无以言”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孔子重视诗经语言运用的证据。孔子对于《诗经》的解释是多方面的,在美学方面,孔子提出了艺术价值是为审美,思想价值是为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删定整理,将其作为孔门诗教的文本教材。

2 .1.2 孟子借助《诗经》的推行仁政

对于诗经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思想。这在当时孟子推行仁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通过对《盂子》文本体例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孟子眼中《诗经》就是一部记载了殷周文化的史书。同时,孟子也要求批评家不要片面地进行诗学批评,要全面地分析《诗》作品。不仅要“颂其诗,读其书”,而且还要“知其人”、“论其世”,《孟子》一书中用诗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2 .1.3 荀子多用《诗经》作比

荀子以学者角度,提出“故而不切”说。不同于孟子的长于辩论,也不是孔子的循循善诱,而是从文学角度,对《诗经》作出自己的看法和解说,用《诗经》作比,提出自己观点。荀子没有专门阐释《诗经》的著作。因此, 探索荀子的《诗》学, 一是可以根据《荀子》书中对《诗经》的一些片断的议论, 二就是根据《荀子》的引《诗》。

2.2从多家传《诗》到统一教本

2. 2. 1 西周至汉代人才选拔与《诗经》的重要关联

继西周的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之后,汉代的《诗经》传授,分《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四家《诗》,各家均以自己的研究著作作为教本。在经学的考试标准中,只是规定要守家法,没有要求必用某家诗说。《诗经》作为教材方面,《诗经》从产生就具有礼乐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它的阐释运用也可以说是《诗经》教育活动。这里通过考查其教育主体对象的重心变化,对《诗经》的阐释倾向变化原因作新的解释。

2. 2. 2 隋唐至明清人才选拔及科举对《诗经》教学的影响

唐朝时,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订《毛诗正义》,颁为明经考试的标准,成为全国统一的《诗经》教本。宋代熙宁兴学中,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编撰《诗经新义》作为评判士子《诗经》经义的标准。从元代开始,朱熹的《诗集传》被官方指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明清两代均沿用此制。明成祖时,在《诗集传》的基础上,朝廷组织编撰《诗经大全》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大量指向科举考试的《诗经》学习参考书。

3.《诗经》在当下作为语文教材中的接受

3.1 《诗经》被教材收录现状。

3. 1. 1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对《诗经》的收录

当下《诗经》在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出现并不多,仅有的两次也是在初中阶段。一次是2007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关雎》、《蒹葭》,另一次为2001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综合学习与探究——诵读欣赏——《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可见《诗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次数寥寥。

3. 1. 2 高中课本对《诗经》的收录

较义务教育阶段而言,高中语文教材对《诗经》的收录较有提高。2007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氓》、《采薇》,沪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黍离》,粤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诗经》两首(《静女》、《氓》)。但是相较中国古代教本来说,其数量还是微乎其微。

3. 2. 3 香港地区课本对《诗经》的收录以及运用

在文章《香港中学的<诗经>教学》中,列举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教材,从《诗经》选篇的课程排布、考试及未来发展方向分别作了阐释。可以看出香港地区对于《诗经》选篇教学是十分重视的,

3.2 《诗经》作为教材的收录意义。

《诗经》的美学价值是历代评论家都不会忽视的。《诗经》的审美价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形式美、意境美、人情美。尤其在形式美方面,“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变的语言形式,对于语文教学及培养学生审美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诗经对于诗教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作为教本的两千多年中,《诗经》不变的教育价值是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当下的教学之中,《诗经》对于培养学生内在修养具备一定功效。

4.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诗经》在语文教材中的接受及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定位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研究虽然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诗经》篇目是否应当增加。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编排教材时候如何取舍的问题。

今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对《诗经》篇目选取的问题,除了这点之外对于当下语文教材中《诗经》篇目的收录,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文学遗产》,2002年第7期。

[3]曹大炜:《从语文教材选篇看<诗经>的审美体现》,《校长阅刊》,2007年第3期。

[4]张金明:《中学<诗经>教学的点面整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第3期。

[5]周东晖.:《<诗经>应走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诗经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6]中国诗经学会:《香港中学的<诗经>教学》,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7]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关雎>的主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8]柳正午:《<关雎>章臆断》,《文学评论》,1980年7月。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演变比较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