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文/毕秀琴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属性,与国外、国内的其他维语双语教育差别较大。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是新疆维汉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旨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小学;维汉双语
作者简介:毕秀琴(1985.09-),女,山东东平人,社会学专业法学学士(2005-2009新疆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2009-2012兰州大学),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志码:A
一、新疆少数民族维汉双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疆少数民族维汉双语教学发展至今天,已经存在四种教育模式,且都存在维语,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汉语和维语两部分,一方面这四种教学模式符合维汉双语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原则,另一方面,这四种教学模式也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语言教育政策。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实际中的维汉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我国现实中的维汉双语教学模式有悖于维汉双语教育原则,不利于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现阶段的维汉双语教学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逐步转向维汉双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转变,否则,在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深入的了解基础上,就会导致转型过程中发生偏差,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是从传统模式中直接过渡到的新模式,这里的传统模式是指“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新模式就是指“加授母语课,其他部分或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模式。这种状况就导致一部分教师短时间内无法胜任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即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完整的、准确的将汉语表达清楚,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些汉语听课能力较差的学生,无论其授课教师的汉语水平多高,都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正因如此,在进行维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教师的师资水平,考虑教师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实现维汉双语教育。
(二)没有科学的、客观的去理解维汉双语教育政策,主观的臆断使得某些中小学校,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味的强化汉语教学,没有将维汉双语教学落到实处,在他们的认知里,维汉双语教育就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将汉语,只有强制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用汉语,似乎才能够达到维汉双语教育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维汉双语教育对于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个地方在应用这些政策的时候将其改变了,这种篇,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维汉双语教育模式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三)现阶段,新疆大力推行的三种维汉双语教学模式都是“强化汉语、弱化维语”的模式,新疆的部分世居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正在逐步的丢弃。现阶段,国家已经关注到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作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地方特色、语言状况和办学条件为基础,实现维汉双语教育。
(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维汉双语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并没有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疆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充分的显现出来。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维汉双语教育当中,正因如此,开展维汉双语教育必须以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基础上建立起来,采取形式多样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新疆少数民族为维汉双语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上述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汉维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蛀虫一样,时刻危机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此,我们提出了几点政策性意见,希望能够为新疆少数民族维汉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维汉双语教育是建立在少数民族语言平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将维汉双语教学模式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自然学选择的结果。但合格的维汉双语师资和维汉双语生源的齐备在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步的培养,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稳稳的、渐进的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正因如此,从"加授汉语课,其他课程维语授课”逐步转变为“加授维语课,其他部分或全部课程汉语授课”,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城市到乡村,从局部到整体,从少数到多数,无不体现着维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因如此,在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维汉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切记不可急躁,应当循序渐进,稳稳地前进,实现维汉双语教育的双丰收。
(二)新疆中小学开设双语教学,将新疆维汉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完整的呈现出来了,不仅如此,还放映出新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维汉双语教育从理论上讲其实就是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中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应当根据教学情况、学生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时段来决定。“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和“强化汉语”是新疆维汉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就第二个目标来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汉语特别多,那么其必然能够达到或超越我们预期的目标。但是,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想要提高新疆中小学汉语水平,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新疆中小学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质量,将汉语作为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我们暂且还不去讨论教师的教学水平、汉语的表达能力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汉语就是一种生疏的语言,如果不高度集中注意力,那么就不会听懂,但若是集中注意力,又会感到非常疲劳,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语言,成为我们现阶段应该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保证不来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听懂,那么势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我们开设双语课程的目标。正因如此,在维汉双语教育的初期,应当从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和教师实际的汉语水平基础撒很难过,科学、合理的将维语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母语教学,给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表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种强调“语授课一句维语也不能讲”观点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违背了维汉双语哲学原理和教育原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内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双语教育课程被他们理解为就是教汉语就可以,没有上过一节母语课,即使在其他课程上,也禁止说维语。双语教育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对双语教育的偏见,导致学生的维语水平严重下降,正确的认识维汉双语教育势在必行。
(三)根据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及发展的状况,我们应当合理设定维汉双语教学的模式,通常情况下,根据语言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将维汉双语教育分为三种模式,以满足各少数民族对维汉双语教育的需求。(1)“汉语加强型”,顾名思义,就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维汉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熟练的运用汉语,将汉语水平迅速的提升上来。采取这种模式的民族主要包括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这些民族中民族语言比较强势,汉语相对来说处于弱势群体,这种现状阻碍了其民族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开展维汉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汉语的学习。(2)“维汉双语平衡型”,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种类型其实就是将维语和汉语同时加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例如,在风景秀美的新疆维族自治区,这里维汉杂居程度较高,接受汉语教育的范围逐渐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维语的发展,由此可见,汉语环境较维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加强汉语同维语的教学。(3)“母语保护型”,就是指,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母语使用的局限性,虽然,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开始接受汉语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传统维语的忽视,导致其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急需加强对维语的保护。如塔塔尔、塔吉克、锡伯等民族,维语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功能逐渐消退为家庭用用,所以一定要着重重视维语的保护,应当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中着重加强对维语的教学。
(四)新疆民族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的形象,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学校课设维汉双语教学应将这种客观现实反映出来,双语教育中的“汉语授课”应该正视这种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现行双语教育模式中“汉语授课”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教育对象、师资条件及其汉语能力的不同,从实际情况出发,课堂教学语言由“维汉双语授课”向“汉语授课”过渡,以确保双语教育“汉语学习及学科知识学习”的双项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应当从实际出发,对维语的应用弱化的地区应当加强保护,对汉语普及度不高的地区应当加强普及,灵活的应用三种途径,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维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对新疆地区母语的保护,也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我国汉语的普及,实现地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国家输送大批的维汉双语人才,因此,教育部门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现实,统筹兼顾,积极落实维汉双语教学模式,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参考文献:
[1]吐孙阿衣·库尔班.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4.
[2]艾力·伊明.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
[3]朱远来. 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4]祁伟. 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6.
[5]申慈燕. 迭部县双语教育区域化分类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