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导演内地“试水”水土不服之研究
——由张艾嘉导演青春类型电影《念念》票房惨败所想

2015-07-22 08:14李鉴鹏广西艺术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念念港台张艾嘉

李鉴鹏 (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近年来香港导演内地“试水”水土不服之研究
——由张艾嘉导演青春类型电影《念念》票房惨败所想

李鉴鹏 (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自合拍片制度推行以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密切合作,产生了《投名状》等系列的成功的中港合作的范本。但是香港导演在内地的北上之旅,并非一路畅通。本文通过以张艾嘉导演的2015年的新作品《念念》在中国大陆市场票房惨败为引子,分析香港导演在走入内地市场时候遇到的明显的文化背景的软肋和硬伤,以飨读者。

文化;票房;差异;内地;香港

张艾嘉导演的作品《少女小渔》《心动》《最爱》等被影评人公认为是最为柔软地以女性视角诠释世界,诠释情感的细腻导演的代表。不同于其他的女导演,例如,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许鞍华导演总是喜欢以人文视角,以大时代的关怀,悲悯的情愫来审视时代的变革。反映越南移民的《投奔怒海》,题材敏感犀利的《千言万语》,民国时期文人风花雪月的《黄金时代》,许导演总是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张艾嘉的导演总是被人认为有些“软”,这种“软”反映在以英雄情感,侠义精神为主流电影语言的港澳台电影市场,张艾嘉的作品往往笔调温润,镜头柔软,这也是张导演总是感慨自己在港台电影奖项,总是在导演奖项无法突破的原因了。同时期的女导演当中,张婉婷导演前有《非法移民》,后有《秋天的童话》和《宋家皇朝》,资历更老的许鞍华导演前有《女人四十》,后有《天水围的日与夜》,都在金马奖上和金像奖上多有斩获。而早在1981年就开始执导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张艾嘉,在与其在电影表演奖上的辉煌相比,导演奖项的缺失,不失为一个在电影圈长达40年的全才精英的遗憾。相较之一潭死水偶有佳作的港台电影市场,港台电影导演早就瞄准了内地这块广袤的市场蛋糕,令人不尽如人意的是,能够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取得投资人信赖并且赢得票房的港台导演少之又少。尔冬升导演作为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第一部香港电影就是艳惊四座的冷门题材关怀边缘精神病人群的《癫佬正传》,在1985年的香港当年票房收入过千万,近来又拍摄了关怀内地“横漂”底层人群的《我是路人甲》这样的冷门题材,既没有香艳的美女做金字招牌,又没有武打枪战做噱头,影片当中甚至没有一个明星做主打,虽然仅仅取得了六千万的票房,但也成为业内口碑佳作。港台导演的“试水温”,有的铩羽而归,有的昙花一现,作为厚重的深知观众口味的港台导演为何屡次在内地电影这块蛋糕上屡战屡败,水土不服呢?

香港的导演,往往经历过80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百花齐放的80年代的香港,可以说是亚洲电影的中心。源源不断地向东南亚,韩国,海外输送自己的电影文化。香港的电影,从来就是香港的文化商品,他拥、有丰富的资源,成熟的制作发行流程,谙熟宣传和市场,在“双周一成”的时代屡次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的票房的记录。然而到了如今,香港电影再也无法掀起潮流的大旗,引领时代的风波,只有已过知天命的80年代起就开始走红的电影演员们在做着香港电影最后一块的“遮羞布”。表面上仍然为票房保证的老戏骨们,实则也在受着两岸文化差异的煎熬,“北上”捞钱虽然是趋势,但是也是无奈之选。青春片,作为近来中国电影的票房的新宠,香港导演们往往也想分得一杯羹。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成长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导演,往往有着非常深厚的电影镜头的运用能力和开阔的人文视野,他们或在早年期间,就在电视台经历从PA到副导演的漫长的职业生涯的磨砺,例如杜琪峰,或者本身就是跨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案例,例如泰国华侨陈可辛,或者是早年间就接触到了开化的欧美社会受到“洋墨水”的浸润,例如张艾嘉,张婉婷等人。这些有着社会责任感,审美底线的电影人的导演作品,剧本要求质素高,在自己漫长的电影生涯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取向。对于方兴未艾的内地市场,他们充满信心,却往往水土不服。

第一,内地市场表面开放,兼容并包,实际上有着统一封闭的价值观和美学价值取向。即严格的家长制儒家文化和较为保守含蓄的东方审美。香港作为亚洲大陆开埠较早的都市,在文化内涵上虽然远不及内地厚重,但是在流行文化的播种和蔓延来说,是亚洲仅次于东京的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然而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导致内地和香港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虽然80年的香港电影、流行歌曲成为了80后年轻人的主流影像回忆,但是在生活的共鸣,电影的角色的代入感方面,内地的电影无疑更加能够贴切真正的内地80后的生活。在内地的青春片当中,统一而丑的无以复加的校服,课堂的教师所代表的家长制度的窒息感,各种朦胧的情感和制度碰撞的矛盾,是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较为富足和开化的香港所无法体会的。港台的年轻的世界和内地的年轻人的世界是两回事。“猎奇”的感受过后便是索然无味。因为港台的文化作为偏安一隅的政权延伸和价值输出,也没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深度。

第二,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导演的自传,个人情感的寄托,他的所有的艺术表达都是为导演的思想所服务的。“北上”的导演,无不是带着光环来到内地淘金。对于内地观众的喜好,往往不是和内地的电影观众,电影人,吃吃饭喝喝茶就能了解的,两岸的文化隔绝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这个东西他扎根于你生活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时时刻刻地塑造你的行为和思想。他约束你,支配你,改变你,主导你。巩俐在最当红时期的《唐伯虎点秋香》与插科打诨的无厘头“周式喜剧”显的那么格格不入。巩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现在接演这部电影也许会更加入戏,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她永远是第五代的缪思,做不了香港大都会玩得,打得,闹得的万金油。恐怕“严肃表演”已经扎根于这个中戏培养出来的大陆顶级明星的血液里面了。

由此可见,香港电影人如果想真正地融入内地的市场,并且取得昔日的辉煌,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除了合拍片这样的途径,还要对内地观众的品好有所了解和进行深入的调研,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所妥协,能够在如此的文化快餐时代能够赶上内地这班通往黄金岛的大巴,还需要港台的电影同仁们放下身上昔日的包袱,用心地熬出佳作。不做“聂隐娘”,扮起“孙二娘”,因为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电影人从来也不是血统纯正的“灰姑娘”。与其沉湎于昔日的辉煌当中,不如认真地反思当下。重塑港台电影的荣光。

[1]孙建业.浅析“九七”前后香港电影中的内地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3) .

[2]姜平.“九七”前后香港电影中大陆形象的变迁——以周星驰电影为例[J].电影文学,2009(01) .

[3]赵琳琳.香港电影枯竭的一点表征与大陆电影的启示[J].电影评介,2010(02).

[4]郑正.世纪之交的香港电影②[J].电影评介,2000(11) .

[5]方枪枪.香港电影死了么?[J].东方电影,2011(05).

猜你喜欢
念念港台张艾嘉
念念念念念念念念不忘
张艾嘉《相爱相亲》改档11·3
张艾嘉《相爱相亲》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张艾嘉的私人笔记:我是我,也不是我
难以释怀的心结 《念念》
会下沉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