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欧阳询书法艺术的“险劲”之美

2015-07-22 08:14徐思琴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50100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平正欧阳询楷书

徐思琴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50100)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欧阳询书法艺术的“险劲”之美

徐思琴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50100)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意思是:开始学习字形结构的阶段,重点只应该是力求平稳端正。能够理解、掌握结构平稳端正的技巧了,就要追求字形的奇异险绝。能够理解、掌握结构奇异险绝的技巧了,还要再次回归到平稳端正的方向上来。初唐欧阳询的书法是险劲风格的杰出代表,其书“由平正求得险劲,险劲复归于平正”的特点,使其在书法世界中独树一帜。

欧阳询;险劲;平正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自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人,陈宜帝太建三年,欧阳询之父欧阳纥任命为广州刺史,叛乱兵败,受诛于建安,欧阳询遇赦得免,由父友江总收养,教以书记。621年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世称欧阳率更。欧阳询擅长书法,初学二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自成面目,其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其书为“欧体”或“率更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其传世楷书作品:《九成宫体泉铭碑》《化度寺碑》《房彦谦碑》《皇甫府君碑》《温彦博碑》《心经》等,欧阳询楷书的主要特点是:瘦硬、纵长,严整,在险处求得平正,以《九成宫碑》最为突出。行书作品:《兰惹帖》《梦奠帖》《张翰帖》《卜商帖》《千字文》《付善奴帖》等,欧阳询行书的主要特点:行笔惊险,骨气俊冷,有威仪之势,以《千字文》为例,如一捺的疏朗潇洒,宝盖头的取下抑平横之势,一张一弛,一放一收,风骨清劲,笔笔精到,令观者肃然起敬。传世书论:《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等。

中国的美学追求中和,对称,宁静之美,不过在《易经》的《需卦·缘辞》中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意不困穷矣!”而欧阳询将书法的“险峻”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新唐书.欧阳询传》记载:“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欧阳询为陈,隋、东夏、唐四个王朝效忠过,能够在风云变幻的险峻的政治生涯中明哲保身,欧阳询的人生经历就如他的书法一样,险劲处求稳定。欧阳询《三十六法》的“偏者正之,正者偏之”,最好地证明了欧阳询追求险劲之书风的前提是“不避险,将灵活“造险”“破险”,这种艺术处理向美学理论升华”。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怎样的智慧才能不断地“造险”,“避险”,让生命充满了惊奇与趣味。

因大多学习欧书者以《九成宫碑》为主要教材,遂以其为例做简要分析。《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的代表,险中有稳,峭中有平,刻于贞观六年(632)四月,魏征撰文。楷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篆书题额“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刻有六龙缠绕。今石尚存,在陕西西安碑林,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初学《九成宫》者,往往易被其中正之体吸引,执笔描摹,偶有似之,沾沾自喜,以为得其要领,实则不然。点的变化多样,有时用竖点,有时用横点;横画以左低右高取势;竖画稍作细微的粗细变化,直画多作垂露,偶用悬针;撇捺画多圆笔;钩法取于隶,直钩画多用折法,出钩较短;竖弯钩画用转法向右外抛出,略带隶书笔意。三点水旁更特殊,第一点多作短斜撇点,第二点作上钝下锐的直点,乘势而下衔接末点的挑笔,表现出清劲秀健的动势。从欧书的特点来看,“戈戟森严”的笔势,“险峻庄重”的结构,带有浓重的北方碑体笔意。这显然是由于欧阳询在其书风形成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隋朝,较多地接受了魏碑体粗犷豪放、隶意浓重等特点的缘故。欧阳询吸取了隋碑方正峻利的特点,又融合二王书法的秀骨清神,形成平正中寓险劲的独特风格,又称“率更体”。他还注重对楷书法度的研究,他的《三十六法》探讨了楷书结构、章法中的欹与正、虚与实、主与次、向与背等多种关系。欧阳询的书法自成一家,受到唐以后历代书家的广泛关注。

《九成宫》是欧阳询76岁时得唐太宗敕命所书,书写严谨,一丝不苟,意态精密是必然的,然而深观欧阳询一生不避险的风格,以及细观每个字的点画与结构,险峻之势处处可见,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虽得中而又刚劲,虽险绝又归平正,每个笔划落到纸面上,似有岌岌可危之感,就如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惊奇跳骏,不避危险”,又如杨景曾在《二十四书品.奇险》中说:“危崖驻马,脱矢惊鸿”,令人拍案叫绝。如“饮”“之”“东”“汉”“光”“武”等字的点、撇笔划,正是“为撇必惊,贵险而劲”,甚至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又如“观”“记”“光”“武”等的勾笔,则如“利剑长戈,强弓硬矢”甚至如“百钧之弩初张”,使全字具有介胄不可犯之色。总之,观赏该碑,令人“如观武库,但睹矛戟”(《世说新语.赏誉》)。“饮”其左边的“食”较为端稳,右下部有空缺,显得不稳,似乎亟待右旁的“欠”来补掇、救应。“光”字重心偏左,下面撇偏短,致使左下部凌空,处于不稳定状态,但这正好腾出空间让浮鹅钩充分伸展,达到动态平衡。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继承了欧体书风,只是“欧阳通学父未融”,宋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记载:“子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惰,常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遂继父名,号大小欧阳。体虽得询之劲锐,而意态不及也。然亦可以臻妙品矣。晚节自贵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免毫,管用象犀,非是未尝书也。欧阳父子以风节、学艺相继为唐名臣,美哉!”当代大书家启功先生在《学书自述》中说:“功学书初临欧颜石刻。启功先生六岁开始习字,从模仿其祖父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宫体入门,二十多岁时临习宋拓欧阳询九成宫碑,奠定了其楷书基础。从启功的书法作品看,他并不是泛泛地学习欧体之书,而是得其要领,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之后自成一家。所以在学习欧阳询的书法时,首先要了解其作品的风格,即追求线条与结构的形似,又要注重气韵的特点;既追求庄严之美,又追求典雅之意。

总之,欧阳询的书法无论是用笔、点画之险劲,还是结构之险峻,都是为“平正”而服务的,例如“光”字充分的表现出了“势展”之美,尤其是在控制全字的上下、高低、长短、左右、轻重、欹正……它们八面呼应相通,体现出了“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书谱》)之妙。

[l]朱关田.欧阳询年谱[J].中国书画,2010(92).

[2]蔡显良.从“九成宫”看欧阳询楷书笔法的渊源与传承[J].中国书画,2008(08)

[3]金学智,沈海牧.书法美学引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4]萧元.初唐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4]文师华.平中遇险,骨秀神清-欧阳询及其《九成宫体泉铭》[J].名作欣赏,2010年(04).

猜你喜欢
平正欧阳询楷书
字如其人 字正人美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唐欧阳询《用笔论》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