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板头曲的人文精神

2015-07-22 08:14:00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调曲子古筝

王 铮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河南板头曲的人文精神

王 铮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河南板头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求的是人文音乐的精髓。2006年河南板头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河南板头曲的乐曲内容、表演形式及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并记录了河南板头曲非遗传承人的现状。

河南板头曲;人文;传承;表演

河南板头曲根植于中州文化土壤,经过了历代加工、创造,融会了民族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956年底,当代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视察南阳时曾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着很高的价值,要抓紧抢救。”大调曲子是板头曲的母体,板头曲伴随着大调曲子的流传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度器乐化并且可以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河南板头曲在中原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南阳地区,曾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南板头曲的演奏是人们以琴会友的一种媒介和方式。曲友们在演奏时所营造出来的融洽氛围、彼此之间独特的用乐曲内涵沟通、交流的方式,以及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结合的表演形式,才是民间音乐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

一、河南板头曲的乐曲内容

河南板头曲的乐曲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乐曲语言朴实简洁。大部分板头曲是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来冠以曲名,称之为标题音乐。还有一小部分板头曲的内容和标题联系不太紧密,称之为非标题化的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的板头曲乐曲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是来源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并以大调曲子所演唱的故事来直接命名,比如《苏武思乡》《叹颜回》。第二类是由著名的戏曲唱段演化发展而来,比如《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这两首乐曲是取材于戏曲《二度梅》;《上楼》《下楼》这两首乐曲是取材于戏曲《西厢记》。第三类是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这些故事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描写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压抑悲伤及闺怨情思的,如《思情》《思春》《闺中怨》。第四类是源于名著小说的,如《哭周瑜》。第五类是反映民俗生活的,这类乐曲一般曲调明朗,节奏轻快,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如《葡萄架》《赏秋》。最后一类是写景的,大多是描写山川的秀丽之美以及大自然中动静结合之美,如《寒雀争梅》《风摆翠竹》等。

河南板头曲中有些曲名最早只有字无音,比如《打秋千》《小飞舞》,曾分别又被称为《肖妃舞》《大救驾》等名,这些曲名和音乐内容联系并不紧密。还有一种是以乐曲的曲体板式所命名,比如《单八板》《花八板》《双八板》等。这些乐曲的标题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并非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这些乐曲属于非标题化的标题音乐。

二、河南板头曲的表演形式及环境

河南板头曲是民众从生活中积淀出来的一种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它是老百姓家庭自我放松和享受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它有着传统的表演环境和表演形式。板头曲一般在民俗节、寿诞或茶余饭后,聚在某家的庭院或茶馆里一起演奏,相互交流,以曲会友,自得其乐。在《大调曲子初探》里面提到:“清末时汝南县城有个万拔贡,就是丝弦道的会首。据今省曲剧团傅纯砺同志讲,他父亲傅惟一就是丝弦道会员之一,会弹会唱。汝南的丝弦道通常每月活动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家相聚,弹唱。每次结束时,抽签定点,凡抽中者便是下次相聚的东道主。”这种在闲暇时聚在某家或茶馆相互切磋,自娱自乐的演唱/演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在春节假期时,经常到本地茶馆去欣赏大调曲子及板头曲,在曲友们演奏板头曲之前,茶馆里是人声鼎沸,烟雾缭绕,问候声此起彼伏,茶师傅拎着水壶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的续水。此外,嗑瓜子声,棋子落盘声,谈笑声也是不绝于耳。但是只要板头曲一响,茶馆里面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在大调曲演唱之前先演奏板头曲是以前留下来的规矩,一是起到静场的作用,二是起到乐器调音对弦的作用。在演奏期间,曲友们都非常谦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弹/拉的好,你来一曲吧”,这种你来我往的合作方式非常融洽,表演环境也使人感到身心自在。随着时光的流逝,环境的变迁,板头曲所追求的依然是音乐的“雅”,它不追求商业化的利益,只追求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板头曲的演奏形式有合奏也有独奏。演奏板头曲的乐器主要有三大件:三弦、古筝、琵琶;中阮、胡琴等其他乐器为辅。这三件乐器既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在合奏时,三弦、古筝、琵琶的音域宽裕,高低音变化明显,旋律听起来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再配上左手时而优美时而哀怨的音韵,无疑使人进入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艺术境界。在独奏时,三弦形制独特,演奏不温不火、颇具张力。琵琶的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它的演奏刚柔相济,音色独具魅力。古筝高音灵动,中音饱满,低音浑厚,韵味悠长,尤其是左手颤音有鲜明的河南筝特色。三件乐器在独奏时各有千秋,在艺术风格上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河南板头曲非遗传承人的现状

2006年,板头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河南省文化厅来南阳地区调查,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亲自带队到南阳调查板头曲的发展近况,当地的曲友们一致举荐宋光生先生,调查小组随即就拜访了宋光生先生,在听完宋老师的演奏之后,他们觉得宋老师的版本最为原汁原味,是众望所归的板头曲传承人,宋老师也符合国家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随即确定申报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光生老师师承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东扶先生, 在南阳业余文工团里就业,1962年,全省首届古筝研究会召开,宋光生在研究会上以纯熟的技艺崭露头角。从此,他的名字与“板头曲”连在一起。“文革”时,文工团解散,宋光生到供销社当了营业员。退休后,就在家教授古筝,并整理与梳理和大调曲子、板头曲等相关的资料。近年来,出版了《古筝基础训练》《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等书。2008年,受邀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向广大音乐人展现了板头曲特有的音乐魅力。

宋光生老师现任大调曲子研究会会长,为了大调曲子和板头曲的发展,他牵头把一家茶馆作为曲友们演出交流的一个固定场所,并自己出资把这个茶馆装修了一番,使听众和演唱者能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这家茶馆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活动,演奏时间长短不限,演奏曲目也不固定。大调曲子的演奏/演唱都是自发的,不对外售票,凡是大调曲子的曲友们或爱好者都可以来欣赏。除此以外,宋老师还免费教授那些愿意学习板头曲的曲友们,并给他们提供演奏所需的乐器及乐谱。但至今为止前来求学者,寥寥无几。为此,宋老师忧心忡忡,作为板头曲的传承人,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不仅要传授自己的技艺,还要肩负着改进和提高演奏技艺的使命,使其有所发展与创新。但如今的年轻一代与上一代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河南板头曲的演奏难度很大,要下苦功夫练习才行。相对于现代艺术来讲,河南板头曲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因此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培养下一代板头曲的传承群体已经迫在眉睫了。

四、河南板头曲中人文音乐的精神

板头曲早期是大调曲子的一个组成部分,仅处于从属地位。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乐师们的精湛演绎和创造,板头曲日趋完善,逐渐脱离了他的母体大调曲子,成为民间器乐乐种之一。从古至今,演奏板头曲的曲友们都不是专业艺人,以前主要是家底丰厚的地主、商人、文人雅士等。现如今,他们的职业通常是作家、手工业者、商人、教师等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固定的经济收入,这些为他们在一起玩音乐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条件和物质基础。

曲友们在演奏板头曲时,坐姿端正,腰背挺直,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演奏期间不会摇头晃脑,添加任何不必要的动作。若要演唱大调曲子的话,多以《三国》《红楼》《水浒》《西厢记》为主,这些故事唱词文雅、语句华丽,具有典型的文人雅风。唱曲的曲友自执手板,双目微闭,没有任何表演。执节者把握唱腔的技巧和韵味,以及节奏的控制。唱曲时姿势也是有讲究的,演唱者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或微闭双眼,追求典雅端庄。大调曲子和板头曲一脉相承,追求的都是人文音乐的精髓。板头曲既有传统民间音乐结构的灵巧与自由,又有文人音乐的典雅与端庄,其鲜明的文化特质犹如一股清泉渗透在传统音乐文化中。

五、结语

河南板头曲具有较高的历史与音乐价值,以及珍贵的人文思想,曾为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明清时期以来,河南板头曲不仅有大量的传承人和传谱,而且还一直有稳定的传承群体。它在民间不断地弹奏、不断地创造,甚至有很多曲友们把一生的努力都花在板头曲的传承与乐谱的整理上。近年来,由于板头曲“曲高和寡”,其发展每况愈下,能欣赏和熟练演奏它的人是越来越少,传承人也趋于老龄化,河南板头曲的传承已然出现了断层。因此,本文通过对河南板头曲人文内涵的分析与研究,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板头曲,使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来传播河南板头曲。并把河南板头曲原汁原味的音乐形态传承和发展下去,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再创造,使之迸发出新的活力和价值。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辛秀.长溪.大调曲子初探[M].河南:河南省戏曲工作室编,1983.

[4]张长弓.张长弓曲论集[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5]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海萌.浅谈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三弦演奏的若干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

[7]朱敬修.河南板头曲的音乐特点[D].中国音乐,1993.

[8]冯振琦.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探源[J].中国音乐,2005,3.

[9]仲立斌.石桥镇“田汉茶社”大调曲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0]仲立斌.大调曲渊源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猜你喜欢
大调曲子古筝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G大调随想曲
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 13:20:14
有风吹过
少年文艺(2019年3期)2019-03-20 12:30:38
吹曲子
第一次弹古筝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8
古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5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文学港(2016年12期)2017-01-06 1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