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敏 (中南民族大学 430000)
浅析白居易叙事诗经典人物形象
崔慧敏 (中南民族大学 430000)
中国的古典诗歌向来以抒情见长,至白居易而一变。白居易把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塑造了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诗人用他艺术家的创作笔法,并在诗中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愫,达到了叙事、议论、抒情的高度统一。本文以《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为例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诗心及其对中国叙事诗的贡献。
白居易;个体;主观情愫;共鸣
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颗巨星。据诗人自撰的《白氏长庆集后序》中说,经过整理、编辑的白氏诗文集前后七十五卷, 诗举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白居易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其诗歌以通俗性、现实性闻名于世,他将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塑造了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下将以《长恨歌》为例,分析其叙事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长恨歌》是一篇以李、杨爱情故事为主题、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作品,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纵有不满和批判,却也抱有极大的同情。经白居易提炼净化,《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已经成了爱情和美的化身。杨妃纵然有罪,但美与情已经超越了罪,成为永恒的经典。
首先,《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是美的化身。杨贵妃出场时是可爱、娇柔、亭亭玉立的邻家少女,初初长成,天真无邪。“天生丽质”总括了杨玉环的美,这种美犹如出水芙蓉,不饰雕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的一颦一笑都动人心弦;杨玉环媚骨天成,令六宫粉黛都黯然失色。杨贵妃不仅有动人的体态和出众的眉眼,还有更值得骄傲的资本。她肤如凝脂,细白滑腻,兼之娇懒轻柔(“侍儿扶起娇无力”),媚态横生,惹人怜爱。承欢后是庄重典雅的贵妃形象,不仅容颜娇美,更是才艺出众。政乱时,凄美惨淡。螓首蛾眉无人顾,肝肠寸断有谁怜?在唐明皇的回忆里,“芙蓉如面柳如眉”。在仙界中,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洗尽铅华,丰姿绰约。云鬓半偏、花冠不整,却自有一种慵懒自然之美。不管天上人间,杨玉环都是美的化身。
杨贵妃色艺双绝,她的美让人为之倾倒。但是更为吸引人的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专一。如果说人间之爱仅仅是杨妃对唐明皇的依恋,那么仙界之思则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的至纯之情。方士觅寻之际,海上仙山之上,已位列仙班的杨妃,对李隆基仍念念不忘,听到汉家天子使者前来,在梦中惊醒,惊慌忙起身相见,顾不得云鬓半偏、花冠不整。杨玉环在仙界孤独寂寥,思念幽深,托方士带回金钗钿盒,传达相思之苦,相约佳期。“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誓言的重申,让人不能否认杨贵妃对爱之坚贞、专一。
在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才艺与痴情毕现的上层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其次,在塑造杨贵妃的形象时,白居易匠心独运,他采取了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初入宫之时,杨玉环是一个俏丽可人的少女;进宫之后,是一个庄重典雅的少妇;安史之乱时,是一个风韵不减的少妇。在人间的杨贵妃与唐明皇情谊甚笃,却不得善终。在仙界,杨玉环与李隆基再续前情。傅雷认为《长恨歌》是“把悲剧送到仙界上去,更显得那段罗曼史奇丽清新,而仍富于人间味。”1《长恨歌》正是在时空的变幻之中,给人以离合之情,无常之感。这样杨贵妃的一生就以单轨直线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目了然。她的悲剧也就更让人同情。
再次,白居易也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愫,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诗人却将其美化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是一种合理的虚构,除了为尊者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爱情主题审美的需要。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更加深切,这也从侧面烘托了杨贵妃的美与情。如果不是至纯、至美、至真,又怎能让唐明皇思念至此。“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不能不说是诗人的想象,否则诗人怎能跨越时空,来到唐明皇身侧看他孤灯思念,感他魂魄梦境呢?诗尾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果没有想象,这样私密的绵绵情话诗人又从何得知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是白居易的感慨之词,突出地体现了白居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白居易看似未置一语评论,却是以情写诗,不论而论。正是在白居易主观情愫的观照之下,杨贵妃的形象才更加鲜明,她的爱情悲剧才更加令人同情。
最后,杨贵妃自身的魅力,以及白居易的神来之笔,是使杨贵妃成为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但在我看来,杨贵妃之所以成为经典,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首诗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千百年来不变的人类的那种共通的情感,那种触动人心的真挚的人性,那就是人类对于爱情和美的追求。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不分阶级,不分身份,人人都有。它最能激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以达到情感的共通共鸣。杨贵妃正是痴情、钟情、纯情的化身,她的爱情令人艳羡,她的悲剧令人同情,这种美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因而代代传唱。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叙事诗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他不仅对这些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也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长恨歌》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最重要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价值、人的心灵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注释:
1.周啸天:《人生几何事》[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版.第86页。
[1]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王汝弼.白居易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
[6]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日]静永健.白居易写讽喻诗的前前后后[M].中华书局,2007.
[8]王万岭.<长恨歌>考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中华书局,2005.
[10]胡秀春.唐代叙事诗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13]高永年.唐代叙事诗繁荣之原因[J].南师大学报,2001(6).
[14]罗漫.罪、美、情:<长恨歌>的批罪与审美[J].江汉论坛,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