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萍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 314031)
浅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秀洲画乡建设
杨海萍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 314031)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它牵涉到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及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加速,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文化生存的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江南水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正在遭到破坏,“樯燕樯乌绕楫师,树头树底挽船丝。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朱彝尊所描绘的当年随处可觅的水乡风俗场景,正在慢慢地离我们远去。
城市化的背后,隐藏着农村人深深的失落和迷惘。一方面,农村人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发现,城市文化与他们本身固有的乡村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着冲突,而社会文化成果享受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新的精神贫困。可以说,没有文化支撑和渗透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和短视的。在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依然保留在农村,而不是城市。通过这些年的文化实践,我们知道,只有珍爱和保护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我们民族的根基,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
就现实情况看,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缓慢,发展不均衡,设施比较简陋;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缺失区域特色,不能使农村群众产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民画乡建设,应意识到城乡一体化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城乡一体化又不等同于城乡一样化,应当吸纳保留原有的特色文化形态,不要盲目跟风建设。
秀洲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缠绕,多数村落都是依河而建,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秀洲区试行农民居住规模化、社区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享受城市文明所带来成果的同时,乡土文化正在不断地流逝。而这种本真的纯朴文化和乡土自然风貌,正是我们的农民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取灵感的来源。
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秀洲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十分注重对秀洲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一方面,注意规划、保存一批村落文化(包括田园景色、民居建筑、古桥、古树等)、名人文化,比如新塍镇的古镇、王店镇梅溪、王江泾镇一里街的保护规划、油车港镇龚保铨故居开放、朱彝尊文化名人的研究工作等,为我们留住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点的新社区。在新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体现秀洲的自然风貌,强化江南水乡景观特色,并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资源。比如聚宝湾乡村风情游、农家赏梅休闲游、江南网船会民俗游等等。
其次,提出了“人文秀洲、画乡新区”的文化建设目标,同时制定了《秀洲区画乡建设规划》。实施以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一镇一品”基层文化活动为中心,以农民画为品牌特色的文化发展策略;建立融合文化基础设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队伍培育三位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形成具有秀洲特色的区域文化发展模式。
1.加快区级阵地建设。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全年无休向公众开放,提供展览、艺术辅导、文化有约、广场演出、露天电影等多种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画乡阵地建设。与浙江南洋集团联手,在秀洲新区南洋生态园内建立农民画体验馆和农民画人才培育基地,作为秀洲农民画的宣传展示和产业发展窗口,进一步打造秀洲的农民画品牌形象。
2.推动镇、街道农民画基地建设。自2002年以来,全区已建立7个镇、街道农民画培训基地,26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制定了基地的考核奖励制度,每年由区对各个基地进行考核,并评选出“十佳”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
3.巩固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个人画室的创建工作。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最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我们普及农民画宣传、辅导的主要场地。目前我区5镇2街道97%的社区和行政村都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其中80%以上通过考核评估达到市级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并且,自2010始,我区开展了农民画个人画室的创建工作,鼓励土生土长的农民画作者建立自己的农民画室。他们有些把画室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内,有些条件宽裕的,就建在自己的家内(要求有50平方米的农民画创作、展览室)。在通过区考核后,当年创建成功的区给予8000元的奖励,以后每年复评成功,将继续获得5000元的奖励。至今年年初,全区已成功创建了8个农民画个人画室。个人画室的创建,一方面极大鼓舞了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也宣传推动了周围村民的参与性。
4.实施农民画信息网络共享工程。对我区画乡建设成果在秀洲农民画网上定期进行报道和更新;建立农民画作者网络联系平台,及时发布农民画培训信息和组织活动。
1.坚持每年在区文化馆举办全区性农民画骨干作者培训班,组织辅导、采风活动,提升骨干的创作能力。目前,我区农民画骨干队伍达到百余人,年创作量达到三百余幅。
2.挖掘村级创作群体,不断壮大农民画队伍。目前我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百分之六十以上由乡镇的美术教师构成。美术教师有自己的创作优势,他们有绘画基础,构图完整,色彩协调。但又被专业束缚住手脚,稚朴烂漫不足。而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农人则不同,他们用握农具的手来持画笔,完全无拘无束,信手拈来。所以近几年来,秀洲区一方面抓紧对现有的农村作者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对村级文体辅导员的农民画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地获得信息,下村挖掘新人。油车港镇合心村的十姐妹农民画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她们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49岁,学历最高的只是小学毕业。在区文化馆美术老师的鼓励和辅导下,抱着尝试的心理,拿起了画笔。稚拙朴素的语言在她们的画笔下欢快地流淌,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艺术魅力。2014年,十姐妹团队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省级优秀视觉艺术群体。
民间灶画、民间雕刻糕板,民间刺绣、剪纸等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都是秀洲农民画的母体语言。多年来,秀洲区一直致力于保护行走在消逝中的民间艺术,通过非遗普查,寻访老艺人,收集老物件,还请老艺人传授技艺,举办研习班。并及时进行课题研究,撰写了《民间灶画》《民间糕模》《王店梅丽灯彩研究》等调查报告。同时,为弘扬我区的传统文化,运用“百村文化长廊”这个平台,举办了一系列民俗活动,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王江泾镇的“江南网船会”、王店镇“梅里灯会”“百村文化长廊”乡村民间艺术展示擂台赛等等,古老的民间文艺通过新的策划重现舞台,江南水乡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