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峰 (迁安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064400)
迁安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张云峰 (迁安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064400)
近年来,迁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先后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
以城乡文化设施为骨干,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设施。
(一)建好市级文化设施。近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了文化大厦、文图博三馆、演艺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迁安市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9个镇乡文化站均评为国家一级文化站,城区办文化站被评为国家三级文化站,成为河北省唯一上等级率和镇乡一级站率100%的县级单位。全市534个行政村,村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实现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均拥有图书1500册以上。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开展文体活动,在全市配套建设了健身路径600多套,村级小广场500多个,为群众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迁安突破“系统”限制整合资源,促成了14所大、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和部分电子阅览室对公众开放,提高了学校文体设施的利用率,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坚持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平台,以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为依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实现城乡和不同群体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统筹规划,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并通过拓展项目、延伸服务,提高开放水平,真正实现无障碍、零门槛、人性化服务。二是大型文化活动城乡联动。连续举办了十届“钢城之夜”群众文化展演,每届历时三个多月,演出50余场,演出单位均为基层单位,演出节目都是基层群众的作品,受惠群众近百万人次。三是基层文化活动全民参与。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市标广场、市政广场等近9个群众文化广场,全市共有30多个群众文化队伍长期开展文化活动,相继发展了民俗表演、八段锦表演、空竹表演、地秧歌表演、戏剧、书画、健身等20多个文艺体育团体,农民文艺体育骨干达800多人。四是实施了“舞台下乡”工程。构建了农村15分钟文化圈,依据交通状况、群众兴趣、文化特色等情况把3~5个自然村作为一个文化圈,每个文化权设置一个中心服务点,在全市农村共设有145个,为广大群众送上接地气、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五是志愿队伍不断壮大。谋划制定了《迁安市文化志愿者章程》,依托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建了全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和乡镇 文化志愿者分会,健全了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体系。
(二)倾斜弱势群体,实现不同群体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关爱特殊群体人性化。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开放比例达100%。举办了迁安市农民工才艺大赛,展示了农民工精神面貌。市公共图书馆设视障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并开展为视障人送书上门、免费培训等服务。市文化馆经常组织开展针对残障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各类文体活动。二是文化下乡常态化。通过政府购买或补贴方式,组织专业艺术院团、民间文艺团队每年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进军营演出200场以上,形成文化下基层的长效机制。三是群众文化服务个性化。通过文化馆(站)、基层文化活动辅导点,收集企事业单位、社区、机关的文化需求,研究广大市民的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开展群众文化需求预约配送服务。
(三)拓宽渠道,建设便捷均等的数字资源服务网络。实施“网络惠民”工程。全市534个行政村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农村上网用户达50%以上。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100%,乡镇(街道)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100%,54个省基层建设年帮扶村建设了卫星电子图书室。
我市积极制定各类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障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均等化。
(一)健全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一是按照《中共迁安市委关于迁安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公共文化设施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保障”,常年将文化系统人员经费、业务工作经费、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经费及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评估机制。2004年启动文化建设考核评估体系,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作为《乡科级领导班子综合考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将考核权重有2%提升到10%,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表彰项目。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效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服务人民。近年来,利用社会资本先后建成了“春瑞书院”“古泥美术馆”“迁安文化会馆”等多个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这些文化场馆大多向社会免费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是招录专业人员,充实文化工作队伍。2009年以来,分三批在应届毕业生中为文图博三馆招聘专业人员118人。二是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全市文化站编制87个,站均达到了4名以上。三是开展各种培训。多次组织广场舞培训、诗词创作培训、书画培训、图书业务培训等专业培训,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2013年,与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文化干部培训班。四是加强文化队伍管理。组织开展了“严纪律、正作风、树形象”等系列学习活动,建立了《文广新系统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每年邀请省、市专家,给文化站业务干部、村级文化管理员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从而保证了基层活动有人组织、设施有人管理、文艺骨干有人培训。
(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我市将重要文化工作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及政府工作报告,定期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确定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保障责任,重点围绕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内容提供、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制定具体的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和戏剧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2015年,我市扎实开展“城乡联动、康乐同行”大型文体活动,活动项目有地秧歌、威风锣鼓、广场舞、八段锦、空竹、腰鼓等,采取“分散练习、集中展示”的方式,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把我市的文体活动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