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
艺术家陈丹青有一次讲到青少年感知能力时说:“一个少年看世界,那简直浑身都是摄像头。”我看到这句话,立马被震惊了,为他过人的语言表现力,更为他对青少年、对“人”的认识与尊重。
教书育人,这是句老话。重要的是育人者对“人”的学习能力真正认识到位了吗,真正给予尊重了吗。“浑身都是摄像头”,意思是说,青少年——我们的学生,从头到脚、从眼到手,都是可以获取信息的器官,随时期待着获取知识的营养。好的教育就是要激活这些摄像头,再推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汲取,自己成长。反之,如果只允许打开几个摄像头,只是把学生困在教材里,束缚在课堂上,那样的教育,是在育人还是毁人呢?
说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两点是共识:一是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靠语文书、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语文是一门能力素养课,只靠老师讲不行,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读写实践。随着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志在前行的语文老师们为了激活学生、拓展空间,进行了多种探索,其中“专题教学”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模型。而互联网的普及,更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题教学以一个单元主题或一篇课文为契机,组织起系列的读写过程。如以教材中的课文《合欢树》为起点,某位老师设计了“苦难与命运——史铁生作品解读”专题学习,安排学生自选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看电影》《命若琴弦》《原罪》等作品,并以陈村的《去找史铁生》为范例,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小论文的选题,自己上网查找其他史铁生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借助网络,师生间、生生间随时交流、互相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空前高涨,阅读量、书写量、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大幅提升,对人生的认识与语文能力获得了同步成长。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的。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就可得到验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提出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示范、引领、激发,把学生带到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里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宽广了,成为了知识的占有者,才可能真正突破教师的一言堂、突破“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原水平重复的无收获学习、突破形式主义的表面热闹,才可能出现学习中的有意义讨论,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语文学科应有的做贡献。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为人文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老师们,为打开学生身上的“摄像头”、激活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啊!
(作者系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