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华
文化中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为了凸显与众不同的效果,城市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往往容易“过火”,建成奇奇怪怪的建筑,ECUC华东城建建筑创作中心设计总监李卿曦认为,建筑师的作品应该体现在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高度上,而不是脱离了本土文化的创新,在地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创新。
《居业》:文化中心项目设计与其它类型的建筑设计都有哪些区别?
李卿曦:首先项目的规划不同,其次是造价不同,另外文化中心的交通出入口更复杂,因为它面对的是各个方向的人流。此外,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类项目的主体建筑通常都以运营为主,文化建筑运营好了,会带动周边文化水平提升,这才是它的核心。文化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运营,所以文化项目的设计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比如要设计一个剧院,首先会告知设计师这个剧院的方位、高度和座位数等大框架,由设计师设计一个草案,然后再根据演出内容进行调整,再加入一些通用性设计,设计师在设计时既要考虑运营又要考虑通用性,这个方案在确定服务运营商之前都要不断进行调整。
《居业》:当下很多文化中的建造,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了当地的文化,您对这一现象如何看待?
李卿曦:我个人觉得必须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第一,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文化源远流长,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当地民众长年生活在那里,肯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以央视新大楼为例,新北京人即那些在北京居住时间不久的外来人口,他们对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感受不深,年纪偏轻,或许会喜欢“大裤衩”那样的设计,而那些住在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则未必喜欢。我个人觉得如果建造大量与当地文化不符合的建筑,是对当地文化的破坏,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设想一下长安街上全是像“大裤衩”那样的建筑,长安街还能叫长安街吗?肯定不能了嘛。这个问题不光北京有,上海也有。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了当地的文化,这样的创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将传统文化、新锐思想有机统一。
《居业》:您认为,文化中心设计与商业住宅等其它设计相比,哪种给设计师的自由空间更大?
李卿曦:建筑师的设计空间取决于投资人对建筑师的信赖度,设计师的自由度取决于开发商、设计师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假设甲方要请国内某位顶级设计师来做,这种时候是甲方依赖于设计师提供一个好的作品,这位设计师就可以要求甲方必须满足他提出的条件,不然就不做。反过来说,如果设计师达不到这个水平,就必须通过投标,投标之后主次关系就变成甲方给设计师一个机会,所以通常这种主次关系依赖于建筑师的个人能力,与建筑类型没有关系。我们只能这么说,文化类的建筑比较复杂,挑战比较大,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居业》:在选址方面,多数城市都会把文化中心建在城市新区,但是由于新区人口有限,这些文化中心建成后很难发挥功用,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
李卿曦: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的角度。如果是政府投资的放在新区,更多的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们会考虑新区发展起来后会有相应的文化需求。政府考虑的是文化中心建好后地价上涨。我们都知道,土地财政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一亩地卖30万,这样是不容乐观的,假设建好一个文化中心以后,地价变成一亩200万,这个收入就很客观,卖地收入增加以后,就可以覆盖原来的这些项目投资,其实他们是把这些项目当成一种买卖和投资。另一方面,如果从开发商或者纯粹的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会这么干。因为人口比较少,经济效益很难实现。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就是滑雪场。滑雪场的业态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辐射半径就会很强,像哈尔滨滑雪场,辐射半径是全中国。如果文化业态是老城区和新城区都有的,那么它的辐射半径也就5公里、10公里,而5公里、10公里范围之内又没有什么人口的话,那这种行为肯定是要失败的。
《居业》:文化中心设计的过程中如何考虑与周围建筑肌理的融合?
李卿曦:几年前,我们参与了宁波东部新城文化中心的建设。宁波东部新城文化中心是一个建筑群,建筑设计会从规划层面进行控制,首先考虑的是体量多大、多高,在将来城市界面的规划中是否合理.空间的高宽比怎么样,然后才考虑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下来,这种做法难能可贵。
当然有些地方政府也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做法,比如政府希望打造一个地标,地标就是要与众不同,比如国家大剧院,受此影响,当年那些用参数化做设计的老外设计师可能就要失业了,而当年那些很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的建筑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数化设计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中心,这个建筑外观上螺旋上升,看起来很酷炫,但工期整整延后了一年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个建筑没有一块玻璃是一样的,这对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和挑战。上海中心设计时使用参数化设计,很容易做出效果,但实际施工过程却非常困难,导致成本和造价都非常高。这种做法将不再适合,还是要回归到本土文化。其实地标建筑未必是要完全的标新立异,也可以做得很精致化、很本土化。
《居业》:对于文化中心建设,您有怎样的个人愿景呢?
李卿曦:其实建筑师的作品应该体现在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高度上,而不是脱离了本土文化的创新。说得更直观一点,就是一栋建筑放在北京合适,放在上海不合适,这样的设计才是对的;如果一栋建筑放在北京可以,放在上海或三亚也可以,那肯定是不对的。我觉得文化中心建设要基于本土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