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凤
摘 要 分析大学生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探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社会性软件;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22-02
1 大学生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非正式学习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环境区别于正式学习。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是时代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与其他有共同目标的人一起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在主观上找到归属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拓展非正式学习的渠道 基于Web2.0环境的社会性软件整合了丰富的知识信息,为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创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创设了一种社会性组织的情境,将学习过程变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优化非正式学习的方式 大学生课外时间丰富,同时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想利用课下时间丰富自己,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社会性软件是基于Web2.0的交互式软件,它是动态的,信息更新及时、迅速,学习资源丰富,提供了许多不同学科、不同深度、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参考,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快速地把握自己感兴趣知识的最新动向。
形成学习共同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熟悉的圈子知识结构类似,交流讨论难以产生知识的碰撞[1];在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时,对同一知识,不同的人考虑的范围角度不同,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加深学习者的理解、记忆。知识的碰撞之后,学习者之间加强了相互理解,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最终形成伙伴关系,即形成学习共同体。
保证学习者地位平等,减弱求知压力 社会性软件拓宽了身边的交流圈子,减小了地域对沟通的影响,使得更多有相同目的的陌生人组合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可以用网名进行交流,保护了学习者个体的隐私,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 大学生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习意识不强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应用社会性软件时,有明确学习意图的并不多,常常有非常明确目的和经常有明确目的的学生分别占5.4%和16.1%,不太有明确目的和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分别占32.2%和1.3%[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并不强。从认知层面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社会性软件的功能认识停留在娱乐层面上,而对其学习功能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在社会性软件中,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非正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致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自控能力差 社会性软件提供给学习者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以学习为目的学习者组成的虚拟社区中,各成员可以就某一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学习者的态度极易受到其他学习者特别是社区意见领袖的影响,易偏离讨论主题,进而影响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社会性软件提供给学习者较灵活自由的学习形式,很难形成稳定的推动力和约束力,致使学习者降低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动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3]。
信息处理能力不高 社会性软件并不是为非正式学习设计的,它是基于Web2.0的一种协作式软件,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学习的效率。社会性软件所形成的社区没有严格的功能界限,往往由各成员的共同兴趣形成。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因网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导致资源的堆积和冗杂。
然而多数大学生在搜索学习资源时难以达到预期结果,这是因为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不是很高,如对关键词的概括能力影响了信息搜索的精确性以及对所搜集信息进行筛选的准确性,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偏差影响了搜索信息的方向以及对搜集到的信息的处理。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对于非正式学习而言,学习的动机一般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或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压力。恰当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大学生应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应时刻注意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细心观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利用已有的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提高非正式学习发生的频率。
在产生学习兴趣后,要立刻行动起来,先应用社会性软件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结构,大致了解所学内容的所属范围和难易程度,对知识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和把握;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即设定一个期望值,保证非正式学习可以顺利开展。
设定学习目标 确定好学习的内容以后,开始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置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完成任务的坚持和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程度。目标具有指引的功能,引导学习者注意并努力趋近于参与同目标有关的行动[4]。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按照所确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者可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学习,扩充知识范围。这样能促进新目标的形成,实现良性循环。
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 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经常会通过在社会性软件中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在交互中充分展示自己,有助于个人的知识显性化。大学生在用语言、图片等方式把自己观念里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认识的不足,进而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大学生之间非正式学习的发生。
学习者在选择学习伙伴时,尽量选择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思维习惯等不同,但学习动机、学习意向、学习方向相似的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增强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联系,因为年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尽相同。此外,学习者可以多渠道地收集所需信息,总结不同的观点,最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进行学习反思 对所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自我学习模式的了解,动态地把握自身思维和认知水平,还能直观地把握自己的成长,能够实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大学生还应该有奉献精神,能自觉分享个人知识,使其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升华并实现共享。多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从不同的结构和领域内获得灵感和启发,继续巩固、锤炼已有知识,提升知识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最终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秀丽,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资源建设讨论,2004(5):63-64.
[2]柴阳丽.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1(12):64-65.
[3]刘涛.基于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的终身学习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4.
[4]殷晓宇.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