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2015-07-20 04:15俞敏
江汉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列宁

俞敏

摘要: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赢得国内战争的过程中,对党的领导作用有了创新性认识。他指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未有消亡的趋势,而且由于当时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党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他提出了“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就不能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还提出了党领导红军和领导国内战争的思想。这是列宁从苏俄当时的条件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关键词:列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非常时期”

中图分类号:A82; D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5-0060-05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政党、国家等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己阶级的政党和国家。但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以后,随着阶级存在的条件的消失,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和国家也会趋于消亡。列宁领导苏俄人民经历了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尤其是经历了从1917年十月武装起义至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的“非常时期”,即阶级斗争和军事斗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从而对党的领导作用有了创新性认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作用及党消亡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提出了党的领导作用的理论,并根据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政党相关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先进的政党,应该发挥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作用。他们指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领导作用的深刻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阶级的独立的政党,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少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当时,在公社里起领导作用的,主要是蒲鲁东主义者和布朗基主义者。蒲鲁东主义是19世纪40-60年代广泛流传于西欧国家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社会思潮。它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都是不合乎理性的,都存在一定的弊病,而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模式;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主张通过阶级调和与和平方式实现社会更替;它反对一切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除了蒲鲁东主义外,19世纪中期法国工人运动还受到另一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那就是布朗基主义。布朗基主义认为革命是由少数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制造出来的;革命者能在任何时候发动革命:在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不需要在“中间站”停留。巴黎工人起义胜利后选出的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委员分为多数派和少数派:多数派是布朗基派,少数派是国际工人协会会员,但他们多半受蒲鲁东主义影响。巴黎公社革命最终失败,恩格斯认为责任就在于起领导作用的这两个派别。他说:“不言而喻,对于公社在经济方面的各种法令,无论是值得称道还是不值得称道的方面,首先要由蒲鲁东派负责;而对于公社在政治方面的行动和失策,则要由布朗基派负责。”鉴于蒲鲁东主义者和布朗基主义者的领导无法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组织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必要性。如,1871年底,马克思在对《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作修改时增补了第七条的内容:“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1871年9月,恩格斯在第一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应当从事的政治是工人的政治;工人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阶级的独立的政党,即在理论、纲领和路线上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政党,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作用,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工具的国家、政党等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根据他们的设想,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和掌握政权以后,社会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实现“剥夺剥夺者”,即将资本家的财产变为无产阶级国家所有并且实现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当这个任务完成时,阶级存在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各个社会阶级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复存在,或者说它们已经走向灭亡。这时,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国家和政党,包括无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都将走向消亡。就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再次提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还指出,阶级、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有一个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可是,根据他们的设想,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马克思1852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讲到自己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贡献时说:“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875年,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再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或者是“过渡时期”的事物。即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政权,不是一个正式的、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是“过渡”性质的政权,是非正式的、非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是由有国家制度的社会向无国家制度的社会“过渡”的政权。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将取得胜利,胜利后虽然不可能立即消灭阶级、国家和政党,需要经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将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完成、阶级存在的条件的消灭和阶级的消灭,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等都将走向消亡。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政党呈现消亡的趋势。

二、列宁关于“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就不能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如前所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呈现消亡的趋势。可是列宁在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感受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未有消亡的趋势,而且由于当时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列宁提出,“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就不能坚持对敌对势力进行斗争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西欧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战争,以武力干涉俄国革命。国内反革命势力也趁机发起叛乱,力图颠覆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严酷的国内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敌对势力一度占领和控制了除几个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切断了对中心城市的粮食和燃料的供应。在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几个大城市里,除了饥饿和严寒的威胁外,敌特的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常常发生桥梁爆炸和工厂爆炸的事件。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经常遭到敌人的恐怖袭击。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新组建的红军和工农群众,同国内外反动势力顽强作战。经过两年多的奋战,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以及一切反动势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依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列宁认为,苏俄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这个党便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国内战争,不可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所谓苏俄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铁一般的党,自然是指这个党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具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还指这个党的内部具有“铁的纪律”。他在上述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大概,现在差不多每个人都能看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关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够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上述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作用的认识,即认为这个党是铁一般的党,没有它就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对无产阶级政党重要领导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这时列宁还提出,只有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维埃政权才能面向新的任务,才能实施和完成新的任务。1918年春苏俄准备转变工作重心时,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曾经执行过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和鼓动工作,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党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证明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工农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证明这个任务已经大体上完成了。第二个任务,是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布尔什维克成为新政权的执政党,证明这个任务也已经大体上完成。现在党面临的第三个任务提上了日程,这就是组织对俄国的管理。也就是说,管理俄国已经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新任务。对此列宁说:“现在成为俄国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特别明显地表明,我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构成目前政治局势的特点,要求苏维埃政权确定新的方针,就是说,以新的方式提出新的任务。”他还说:“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能够做到大体上完成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事业,能够做到直接着手管理任务,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应该不愧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个最困难的(也是最能收效的)任务的人。”在列宁看来,这个新任务是最困难的任务,因为它实质上是要建立起新的管理制度。他说,在以前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推翻旧制度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制度的任务是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则是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即要把千百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方面的新制度建立起来,这正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新任务,或者说是党必须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去努力完成的新任务。

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史上,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由于消灭阶级存在的条件和消灭阶级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以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无产阶级政党呈现消亡的趋势。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们不曾料到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残酷的阶级斗争,不曾料到无产阶级专政存在着被颠覆的危险。列宁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面对无产阶级专政被颠覆的危险。他从实践中领悟到,无产阶级专政要坚持和巩固下去,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且这个党必须是铁一般的有战斗力的党。他还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而且这个专政不是呈消亡的趋势,由此无产阶级政党也不是呈消亡的趋势。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它们都呈现强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的思想,这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也可以说,这是列宁从苏俄当时的条件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

一、列宁关于党领导红军和领导国内战争的思想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它没有常备军,以全民的武装执行对敌作战的任务。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共和国,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欧洲各列强国家力图通过联合围剿颠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国内反动势力也希望借助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夺回丢失的政权。内外交困的局势使得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列宁看来,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作为常备军的红军,进行国内战争,才能带领苏维埃俄国走出困境。这一时期,他提出了由党领导红军和领导国内战争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党必须做好进行革命战争的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1918年3月,英国、美国、法国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本、美国和英国军队相继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5月,由英、法策动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发动了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与此同时,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受到外国军事力量的鼓动也加入到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来。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军事围剿,苏维埃政权暂时停止了生产领域里已经展开的计算与监督的工作,进入战时紧急状态。这时,列宁要求党组织有效地进行革命战争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如,1918年7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的工业已经完全由工人管理,但是环境不容许我们继续在和平条件下进行这项工作,要求我们重新进入战争状态,我们必须竭尽自己的力量,并且号召大家拿起武器来。”他还说:“党员应当在工人当中大力开展鼓动工作。只要是能够做一点事情的同志,就不要让他们陷在文牍工作里面。”1919年春,国内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地区集结了30多万兵力,矛头直逼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南部地区邓尼金的叛军仍然保持进攻势态;尤登尼奇的反动军队已逼近彼得格勒;英、法干涉军从北面向南发动攻势。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四面包围和剿杀,其中东线高尔察克的威胁最大,该地区的战局将影响整个革命的命运。面对危机,列宁要求党组织通过宣传和鼓动工作,号召全国工人、士兵、农民等行动起来,支援东线战场。如,列宁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和工会应当拿出所有力量,把一切都发动起来,用各种方法支援东线。”⑩“中央委员会要求每个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每星期作一次哪怕极简短的报告,说明他们做了哪些事来帮助动员工作和应征者。”

第二,党组织应该成立相关的工作机构,做好红军的补给和思想教育工作。国内战争时期,国内铁路运输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粮食和其他战争物资运送的困难。经各地粮食工作委员会认真调查,发现粮食极度短缺,而且由于运输困难,粮食无法及时送达各大城市,军队的粮食补给十分紧张。此外,枪支弹药的补给也不能及时到位。为了给前线士兵提供充足的补给,列宁和党中央非常关注对前线的物资运输,提出建立专门的工作机关来负责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如,列宁在《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中明确指出:“通过工会、工厂委员会、党组织、合作社等等,立刻成立地方的和中央的援助红军委员会或协助委员会。”“援助红军委员会的一个特殊任务应是协助做好红军的供给工作。”“居民中还藏有不少可供军队使用的武器,工厂内存有不少为军队所必需的各种物资,必须迅速地把这些东西找出来,送到军队中去。”除了要求党成立各级专门工作机关、做好补给工作外,列宁还特别重视党组织加强在红军中的思想教育工作。他说:“应特别注意加强待应征者、已应征者和红军战士中间的鼓动工作。不要限于作报告、开群众大会等等通常的鼓动方式,要由工人分组地或单个地在红军战士中间进行鼓动工作,把各个兵营、红军部队和工厂分别包给这种由普通工人组成的、由工会会员组成的鼓动小组。”当东部战线稳定下来后,南部战线又紧张起来,这时列宁又一次提出要加强在红军队伍中的宣传鼓动工作。他说:“凡是已应征者集结的地方或驻有卫戌部队尤其是后备营等等的地方,共产党员……都应当行动起来。他们应该毫无例外地组织起来,帮助动员,并在已应征和当地驻军的士兵中进行工作……每个人要由地方党组织和军事当局指定担负一定的工作。”列宁要求军队中的党组织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士兵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1919年3月他在由他起草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中提出:“对红军的军事训练和教育工作是以阶级团结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基础的。因此,除军事首长外,还必须设政治委员,由可靠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共产党员担任,并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思想的联系和自觉的纪律。”可以看出,列宁对军队内党组织的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十分细致和具体的。

第三,党组织必须通过批评党内外的错误思想倾向,坚定国内战争胜利的信心。苏俄红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锻炼和考验。1919年初,列宁根据红军建设一年多来的经验,批评了“军事反对派”的错误观点。“军事反对派”是党内出现的一个派别,组成人员包括斯米尔诺夫、萨法罗夫、皮达可夫等。他们对于红军的建设持有同党中央不同的意见。组建红军对于布尔什维克党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当时十分缺乏懂得战争经验的指挥员,所以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利用旧社会过来的军事专家,让他们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指挥军队,指挥战争。可是“军事反对派”既反对建立正规的红军又反对在军队中实行铁的纪律,更否认有必要吸收旧的军事专家。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军事专家只能起到咨询的作用,不能担任指挥职务。对此,列宁批评指出:“你们反对派的全部错误就在于,你们由于把自己的经验同这种游击习气连在一起,把哪些永志不忘的英雄主义传统同这种游击习气连在一起,你们不想知道现在是另一个时期。现在,首要问题是应该有正规军,应该过渡到拥有军事专家的正规军。”他的意思是,反对派反对楚立正规的红军,反对启用旧的军事专家,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旧的游击习气在作怪,他们完全不懂得现在的形势和任务不同于革命以前的形势和任务。

四、结语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作用,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呈现消亡的趋势。列宁在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感受到,无产阶级专政要坚持和巩固下去,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条件下,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都呈现强化而不是消亡的趋势。他还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由党领导红军和领导国内战争的思想。这是列宁从苏俄当时的条件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猜你喜欢
列宁
斗鹅
列宁逝世95周年,迁葬争议卷土重来
列宁的后代
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无处不在
拉美有多少“列宁”?
《登山》梗概
俄共隆重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
纪念列宁
俄共拒迁红场列宁墓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