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著《玉贝成宝》

2015-07-20 15:51
丝绸之路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类学直觉学术

安琪,女,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讲师,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民族形象表述与图像的文化叙事”,参与复旦大学985工程人文学科重大项目“图像的文化书写: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图像文本的人类学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出版专著《 博物馆民族志:中国西南的族群历史与物象叙事 》,文化书写者。

短短半月的时间,我参加玉帛之路考察组,周游河西,探古访今,不论是散布在沙漠中的4000年前的碎陶片,还是废城中独坐门边的老人,都让我鲜活地观察和体验到历史建构的过程。

本书关注的都是小事。从田野返回书斋,提笔难以成文。河山的壮美曾经震动身心,写什么都是亵渎。于是我撷取这次田野考察中的一些片段与灵感的火花,以问题为导向,以趣味为旨归,以考证为手段,敷衍成文,逐渐远去的河西之行,也开始以一种新的面貌重新浮现于眼前。穿衣戴帽、求神奉佛,虽然看似是无关经国大业的事情,却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群的缩影;那些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人与物,都被纳入到历史与族群的思考脉络中。我关注中古时期迤逦千里来到中土弘扬佛教的“西天”僧侣,他们的人生在“奉胡天与事戎神”的思想战争中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转变,流离于乱世的艰难生涯,催生了何其丰硕的精神果实;我关注西亚祆教的文化遗产,试图通过文献与图像的双重证据,考察祆教崇拜的仪式与圣物如何沿着甘青—河湟与横断山走廊沿线,以一种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方式延续着文化基因;我关注北方胡族政权的王室与豪族,那些出身“蛮夷”的帝王,在面临汉族文化的洗礼和浸润之时,曾经有过哪些求同或求异的努力;我关注那些长期置身于学术聚光灯之外的器物,玉石、海贝、斯基泰风格的有翼兽铜牌,它们的生产、交换、漫游与流布,关于它们的神话历史与它们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社会生命,它们如何嵌入资源竞争与分享体系的大框架当中,又如何与民族迁徙和艺术风格的变迁传播产生关联;我关注近代知识分子眼中的“西北”,这块广袤无垠的荒凉陆地,在晚清地界之争和抗战西迁的洪流中,成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建设的大本营,随着西北舆地学的成熟,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探讨,也在20世纪出现了新的面貌。

在这些小而微的话题中,我试图重新思考“胡”、“戎”、“中原”与“边疆”、“蛮夷”与“华夏”这些已然被用得烂熟的名词,借此反省的机会,我重新阅读历史文献,对自身原有的各种文化与学术偏见进行有意识的解构,考察这些作为社会记忆的文化遗存,探索其背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与权力关系。

学术生涯虽然能满足求知的快乐,但求知的过程,却是一种以考证、类比和推论来取代直觉体验的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学术触碰到的,也许只是真理的皮相,惟有直觉才能够捉住流动不定的真理内核;或者说,发端于直觉的漫想,才应当是把握真理的起点。源于漫想之趣味,终于考证之严肃,《玉贝成宝》正是这种努力的一点尝试。

猜你喜欢
人类学直觉学术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数学直觉诌议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