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庆凤
【摘要】目的 探讨关于骨盆骨折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方法 对100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10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恰当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骨盆骨折;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在临床上,骨盆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创伤,会造成多种并发症。如果对此类患者没有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则造成伤残的几率会很高。故要想使骨盆骨折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就要对此类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为此,本院对本院收治的100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且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18~60岁,车祸伤28例,砸伤20例,高处跌落26例,机械碰撞10例,压砸伤12例,其他4例。
护理方法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骨盆骨折后在断端部位会出现大量渗血,极易引起休克,所以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要观察患者有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和复合伤,要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要对患者每小时的尿量和皮肤颜色等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没有骶丛神经的损伤。如果患者出现骶丛神经损伤,一般情况下会采取早期整复脱位,对患者进行肌肉关节功能锻炼,采取按摩理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心理护理:骨盆骨折为意外伤,常常突然发生且情况严重,常常会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特别是女性,害怕影响以后的生育能力,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建立治疗信心,并取得治疗上的配合。
牵引外固定的护理:对于单纯性耻骨联合分离较轻者,可以采用骨盆兜悬吊加以固定,为了预防压疮,一定要使吊带保持平衡,要使吊带距离床面大约5cm。对于下肢牵引者,一般情况下,要同一时间牵引患者的两个下肢,让两个下肢向外展开30°,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可以仅仅牵引一边,否则会造成骨盆倾斜,容易出现下肢内收畸形,会对牵引者日后的走路功能造成影响。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治疗等情况加以注意和掌握,要放直患者的下肢,要摆正患者的骨盆,要使脊柱与骨盆保持垂直状态,要对患者的体位随时留意,要对患者牵引的重量、肢体外展角度等情况进行密切的注意,一旦发现不正常的地方,一定要马上加以纠正。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骶尾部压疮:为了预防骶尾部压疮,要经常检查皮肤有没有受压情况。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擦洗,教会患者及家属护理方法,增强他们对预防知识的认识。对于骨盆骨折行股骨踝牵引的患者,要鼓励其进行健侧下至屈髋运动。如果患者没有疼痛感,则可以将患者的臀部抬高,使臀部和床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患者的臀部进行适当的按摩[1,2]。
2.尿路感染:为了预防尿路感染,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每天更换内衣裤,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采用密闭式留置导尿;每日用0.5%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1~2次,保持尿袋低于尿道,避免尿液倒流,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的饮水量需要保持在2000~3000ml。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尿液颜色等,定期做尿检和尿细菌培养检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早拔除尿管。
3.肺部感染:为了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加强指导,指导他们有效咳嗽、有效咳出痰液,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并协助患者叩背,适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应当建议患者采取侧卧位的体位。
4.深股静脉血栓及栓塞性疼痛:为了预防深股静脉血栓及栓塞性疼痛,护理人员应当将患肢抬高,以便静脉回流,要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及足趾的背伸跖屈运动。
康复护理
为了使关节保持稳定,为了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情况,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要指导患者定期做好下肢肌肉收缩和关节屈伸运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功能锻炼的强度要视各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此外,护理人员要耐心地给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效果判定方法
若患者感到无痛,步态正常,X线测量骨折块分离最大距离小于4mm,则视为效果优。若患者感到轻微的疼痛,步态正常,X线测定骨折块分离最大距离为4~10mm,则视为效果良。
结果
90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优,10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良,10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小结
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恰当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Malta J M.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 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the iljolinguinal apporach[J].Cline Orthop,1994,305,10-9.
[2] 徐晓燕,古淑琴.骨盆骨折早期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骨伤,2001,14(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