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宇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在更年期女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更年期女性(年龄45~60岁)150例分为三个年龄组与15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0.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一般为功能性改变。结论 对心电图ST-T改变的更年期女性治疗应以调节内分泌与自主神经功能为重点。
【关键词】更年期;动态心电图;ST-T改变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志码】A
45岁以上的女性心电图检查经常会发现ST-T改变,且多主诉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就诊时常以“冠心病”为疑似诊断,本文通过分析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ST-T改变的临床诊断意义,现具体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组:150例案例均为45~60岁绝经期前后女性,均伴随心血管以及自主神经等系统症状,分为三个年龄组,45~49岁(52例)、50~54岁(50例)、55~58岁(48例)。对照组:45~60岁男性共150例。全部案例均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和心绞痛病史。
方法:全部研究对象都携带MIC-12H24h动态心电分析仪,记录时间均为22~24h,计算机内输入记录资料人机对话,记录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疾病史,相结合后得出动态心电图结果[1]。判定ST段及T波改变标准是:以等电位线基线为准,ST段J点之后在0.08s处为水平形,或者是下斜形下移程度>0.01mV,持续时间大于1.0min,两次发作间隔时间超过1.0min;T波呈低平状,或T波倒置。发现ST-T改变符合标准的患者应用心得安进行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再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检查[2]。统计分析结果运用x2检验、t检验、确切概率法。
结果
ST-T改变与性别的相关性 女性组中检查出ST-T改变共计34例,占150例的22.6%;男性组发现ST-T改变者只有2例,占150例的1.3%。两组间ST-T改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女性组不同年龄ST-T改变率比较:将150位女性按年龄分为三组,ST-T改变率各自为22.9%(12例)、22.3%(13例)和21.3%(9例)。不同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比较
分析更年期女性ST-T改变特征:经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出现ST-T改变多在白天活动的时候或是心率较快的时候。患者处在安静的状态或是睡觉的时候ST-T结果显示都是正常的。女性组ST-T有改变的34例患者,平均心率为74次/min,与女性ST-T无改变的116例患者的平均心率75次/min进行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女性17例心电图ST-T改变主要表现在Ⅱ、Ⅲ、aVF三个导联上。进行心得安试验后ST-T均恢复正常。
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症状为心慌、头晕、易躁、胸口憋闷等,患者来医院就诊后检查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因此经常被诊断疑似冠心病。这种ST-T改变考虑是由于女性更年期阶段的特殊生理状态造成的,更年期女性绝经后卵巢开始萎缩与老化,雌激素水平下降,这就减弱了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引起垂体促性腺素升高,而使得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皮质素在体内的水平下降,几种激素间互相制约与调节的功能弱化,导致内分泌失调,破坏了正常的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神经与内分泌之间的关系,大脑皮层抑制一定程度上失去作用,使自主神经功能混乱,因此,在多因素的影响下使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的症状。从心电图上看,心率增快主要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产生影响,因此,呈现 ST段压低,T波低平或T波倒置。本组经过心得安试验的患者ST-T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证明了该情况是由于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的[3]。得出了更年期女性的ST-T发生改变主要受功能性因素的影响,而非真正的冠心病[4]。
由于雌性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在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在临床上少见。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更年期的女性心理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加之其对自身健康非常关注,常以类似冠心病的症状前来就诊,而心电图上多可见轻度ST-T段改变,因此易被错误诊断为心肌缺血。
根据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尽管缺乏女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试验的女性亚组分析和汇总分析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应设计主要针对女性的临床试验。对于更年期功能性因素所致ST-T改变者治疗应该以改善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重点。
参考文献
[1] 苏彬.中青年女性心电图ST-T异常253例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13(1):57.
[2] 刘龙芬,陶长生,朱晓菲.不同性别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5):333.
[3] 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3年)[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286-287.
[4] 李博宇,华琦.绝经期前、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