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番禺区教育局在此基础上借全国教育改革的契机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何让他们既能满足“玩”的欲望,又能在趣味盎然的“玩”中学到数学,学好数学呢?——利用各种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就是打开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大门的钥匙。
一、以“玩”为引子,让学生“兴”起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记得刚上完的一节二年级研学后教课《角的初步认识》。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从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出发: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探究新知——什么是角?再探究新知——什么是角?这一环节先让孩子说一说眼中的角,再看一看区别牛角、人民币五角钱和我们要学的角;然后感知生活中的角。再论一论:什么是角?孩子们都很有兴趣,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叽叽喳喳地说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二、以“想”为跳板,让学生“飞”起来
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课堂上让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辩论”、“表演”……各种各样的花招层出不穷。学生在大胆中尝试、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用画一画、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来画角,让学生在理解角过程中,让他们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猜一猜: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环节,更是波涛汹涌,整个课堂成了一个辩论会。
三、以“做”为桥梁,让学生“动”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能有效地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设计出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游戏,形成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给我们的数学课充满神奇的魅力。
同样的在那节课中,强化新知阶段我请学生用圆形的纸片,想办法创造一个角。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创造的角,并对全班说自己创造角的想法。学生通过动手创造把无角图形创造出角时,学习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得到了提高,提升了对角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角的认知得到了升华。在讨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什么联系这个研学问题时,学生们更是唇枪舌剑,语言上发生了很激烈的碰撞,在知识的碰撞中他们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下来的“动一动”、“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创造,并且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只剩下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提升了……
原题:用剪刀只剪一刀,长方形角的个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让学生剪好之后上台展示:我一边看学生展示,一边感叹,真还不能小看了7岁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真是无穷的。剪法如下:
在我惊叹未停之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剪出来的只有一个角!”“啊?!”
拿来一看原来他居然是这样剪的(见上图)。
“老师:你只说剪一刀,没有说怎样剪,我不想和别人一样,于是我就剪了圆的一刀……”他补充道。我的脑子嗡嗡作响,什么脑袋和想法!但我却只能甘拜下风,谁让我只说剪一刀,但没有说剪直的一刀,只能算他对;谁让我自以为是没有交代清楚,以为所有人知道是直刀,谁知道他是弯刀。
“老师我也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个角。 ”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没有好事,“刺头”又来了,又有什么花招和问题呢? 一看之下,我几乎晕倒,他把长方形的纸对折几次之后剪了一刀…… “你?”我怒气冲天,他却不慌不忙地说:“老师我问你了,可不可以对折?”“你说呢?自己看着办!”没想到我的随口一句话有了如此大的“奇迹”效应。我立刻堆起笑脸说:“是老师不够细心,没有讲清楚所有的条件,这题应该是只能在长方形的纸上剪一直刀,在纸不能对折的情况下看谁剪出的角最多。” 在我把题的条件列详细之后,学生也终于调整了剪法,课终于顺利地完成!
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我把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转移到学生“怎样才喜欢学”上面,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对数学知识解释、应用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仍将继续努力,在教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寻求合作的基础上主动发展!这才是我追求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和真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华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