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015-07-19 10:11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2期
关键词:吡格依那普利盐酸

郭 琳

(璧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2760)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郭 琳

(璧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2760)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代谢综合征(MS)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MS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4周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周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MS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可靠。

代谢综合征X; 高血压; 噻唑烷二酮类; 依那普利; 胰岛素抗药性

代谢综合征(MS)是由高血压、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紊乱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中的2种或2种以上组合而成,其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1]。MS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造成死亡。国外一项针对35~70岁人群的调查表明,MS患者在未来7年里,每8人中会有1人死亡,其中糖尿病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数量是血糖正常者的4.5倍。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及社会压力的影响,MS患者数量急剧上升,而MS中每一病种都是引起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故对患者尽早进行药物干预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2-3]。证据显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患高血压的患者往往或多或少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治疗高血压合并MS的药物中,应当以降压效果来衡量[4]。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依那普利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MS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48~85岁,平均(62.4±7.1)岁。其中吸烟者44例中男38例,女6例;冠心病患者22例中心功能Ⅰ级14例,Ⅱ级8例;经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40%~50%、室壁运动不良患者6例,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且曾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1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9例。纳入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订的标准[5],入选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1mmHg= 0.133 kPa)满足下列3项中2项,即:(1)患者体质量超标或体质量指数(BMI)≥25kg/m2;(2)患者空腹血糖(FPG)≥6.1 mmol/L(110 mg/dL)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7.8 mmol/L(140 mg/dL);(3)患者空腹三酰甘油(TG)≥150 mg/dL(1.7 mmol/L)和(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小于35 mg/dL(0.9 mmol/L),女性小于39 mg/dL(1.0 mmol/L)。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4±6.8)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1±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批号:120829)10 mg/d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江苏恒瑞医药,批号:120721)15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 mg/d联合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1112)1 000 mg/d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周后测定体质量、血压、血脂,对患者行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并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FINS为空腹胰岛素),取其自然对数。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FPG、2hPG、HOMA-IR、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4周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降压幅度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 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 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14周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血压指标收缩压n 治疗前 治疗 14周 治疗前后差值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0 40 40 40 40 40 158.6±8.6 157.8±8.5 101.5±6.4 102.4±6.1 121.5±7.4 121.8±6.5 131.5±7.2ab142.5±7.6a84.5±4.8ab93.2±5.1a107.8±5.2ab115.6±5.4a-26.7±3.1c-15.1±3.4-15.5±3.2c-7.1±3.4-12.8±5.1c-6.1±4.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14周,两组患者FPG、2hPG、HOMA-IR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血糖下降幅度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14周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血糖指标FPG n 治疗前 治疗14周 治疗前后差值2hPG HOMA-IR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0 40 40 40 40 40 7.15±0.65 7.21±0.65 10.15±1.64 10.24±1.61 4.58±0.24 4.56±0.25 5.25±0.52ab6.08±0.56a8.05±0.88ab9.12±0.81a3.78±0.22ab4.16±0.24a-1.85±0.52c-1.08±0.44-2.03±0.32c-1.05±0.34-0.68±0.31c-0.38±0.2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14周后,TG、LDL-C、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14周,TG、LDL-C、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血脂下降幅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14周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血脂指标TG治疗前 治疗14周 治疗前后差值LDL-C HDL-C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2.35±0.45 2.31±0.42 3.55±0.64 3.54±0.61 1.02±0.44 1.06±0.45 1.65±0.22ab2.18±0.26 2.55±0.48ab3.02±0.41 1.78±0.42ab1.21±0.44-0.55±0.22c-0.12±0.24-1.00±0.32c-0.41±0.34 0.68±0.31c0.12±0.22

3 讨 论

MS是由高血压、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紊乱等中的2种或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构成,其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6-7]。其中高血压为致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故对MS给予胰岛素抵抗治疗的同时,对高血压的有效干预也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对合并高血压的MS的治疗,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的治疗原则包括综合干预及个体化治疗,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主的一线治疗及积极的综合药物干预为主的二线治疗[8]。其中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降压、降脂、降糖和减少炎性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对血压的控制要以有效地减少高血压对血管等损害及减少相关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标准,一般要求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9]。目前临床上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主要选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即胰岛素增敏剂。另外,该类药物还能够对患者的血压进行调节,作用机制可能为:(1)减少交感神经的激活,从而降低血管收缩;(2)通过减少血液胰岛素水平减少其对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作用,减少血管狭窄的发生;(3)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兴奋,减少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等。但是单独应用对血压控制效果较弱,通常需要联合应用[10]。本研究通过选用依那普利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合并高血压的MS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依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作一对比发现,依那普利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血压、血糖的控制程度上要优于依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且前者对患者TG、LDL-C、HDL-C有明显的干预效果,而依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对上述3项指标干预不明显,说明盐酸吡格列酮片在治疗上较二甲双胍更有效。

[1]赵峥.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1):143-144.

[2]卢伟,刘美霞,李锐,等.上海15~74岁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4):262-266.

[3]呼唤,诺宁,伦永志,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因素-高维生素饮食[J].大连大学学报,2013,34(3):91-93.

[4]Brumby S,Chandrasekara A,McCoombe S,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ustralian farming communities[J].Aust J Rural Health,2012,20(3):131-137.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2004,12(3):156-161.

[6]Zák A,Burda M,Vecka M,et al.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dicates two type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J].Physiol Res,2014,63(3):S375-385.

[7]Yang B,Fan S,Zhi X,et al.Associations of MTHFR C677T and MTRR A66G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a case-control study in Northern China[J].Int J Mol Sci,2014,15(12):21687-21702.

[8]Miettola J,Viljanen AM.A salutogenic approach to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a mixed methods population study[J].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14,26(7):1-9.

[9]Sultana N,Arayne MS,Shafi N,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new assay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diltiazem,metformin,pioglitazone and rosiglitazone by RP-HPL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harmaceuticals and human serum[J].J Chromatogr Sci,2011,49(10):774-779.

[10]Rawdaree P,Deerochanawong C,Peerapatdit T,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generic and original pioglitazon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ulticenter,a double-blinded,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J].J Med Assoc Thai,2010,93(11):1249-125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37

B

1009-5519(2015)22-3456-02

2015-07-27)

郭琳(1978-),女,重庆璧山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急诊方向的研究;E-mail:18593800@qq.com。

猜你喜欢
吡格依那普利盐酸
盐酸泄漏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依那普利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作用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肾脏中TNF-α表达的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吡格列酮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3例临床研究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