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灵,胡雪晴
·经验交流·
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杨燕灵1,胡雪晴2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临床确诊为室性早搏且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慢心律)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的变化及体表心电图ST段和T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6.0%,优于对照组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改善总有效率为88.0%,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
室性早搏;益心舒胶囊;普罗帕酮(慢心律)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近年来,笔者运用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室性早搏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计98例,经心电图明确诊断为室性早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8岁~70岁(42.02岁±4.56岁);病程1个月至20年(7.32年± 3.11年);无器质性病变24例,既往心肌梗死2例,冠心病14例;心功能:Ⅰ级23例,Ⅱ级24例,Ⅲ级3例。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0岁~70岁(40.01岁±5.20岁);病程1个月至20年(8.23年± 2.21年);无器质性病变22例,既往心肌梗死3例,冠心病13例;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26,Ⅲ级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室性早搏诊断标准参照第8版《内科学》[1]制定;心悸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2],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计分方法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岁~70岁;早搏次数>30次/h,伴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等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Ⅲ级;中医辨证诊断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心悸。
1.4 排除标准 心功能Ⅳ级;血压≤90/60 mmHg或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有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除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因外,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2020038),一次3粒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慢心律片,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0602159)口服,每日3次,每次150 mg,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主要观察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闷胸痛、舌暗红少苔等症状。按临床症状轻重计1分、2分、3分。计分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将所有临床症候计分相加得出总积分。
观察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的变化及体表心电图ST段和T波的变化,治疗前后测量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临床症状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总积分减少>95%;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总积分减少≥70%;有效:原有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总积分减少≥30%,<70%;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好转,总积分减少<30%。
1.7.2 室性早搏疗效 根据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室性早搏减少80%;有效:治疗后室性早搏减少50%~80%;无效:早搏无改变或较前增多。
1.7.3 心电图疗效 测量常规体表心电图V5导联ST段和T波的变化。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经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导致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1 3例(26.0%),显效21例(42.0%),有效14例(28.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96.0%。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10.4%),显效10例(20.8%),有效11例(22.9%),无效22例(45.8%),总有效率5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改善情况 治疗组显效26例(52.0%),有效18例(36.0%),无效6例(12.0%),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显效10例(20.8%),有效14例(29.2%),无效24例(50.0%),总有效率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V5导联ST段和T波的改善情况 治疗组显效18例(36.0%),有效27例(54.0%),无效5例(10.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10例(20.8%),有效20例(41.7%),无效18例(37.5%),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后心悸不安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对其他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其他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组别n 时间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闷胸痛舌暗红少苔总积分治疗组50治疗前4.55±1.323.62±0.981.63±0.663.98±1.3314.22±3.66治疗后 0.92±0.231)2)1.11±0.431)2)0.66±0.211)2)1.62±0.171)2)4.33±2.161)2)对照组48治疗前4.65±1.433.55±0.841.52±0.564.01±1.4314.58±3.12治疗后1.68±1.221)2.66±0.421.32±0.433.98±1.009.36±2.55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4周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
室性早搏因其主要症状为心悸不安,故可归属于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病症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心悸的原因复杂,病变虚实夹杂。本研究所选病例当以气阴不足,瘀血阻络者为患。益心舒胶囊主治心悸脉结代证。方中人参、黄芪补益中气;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丹参、川芎、山楂活血化瘀[4]。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人参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的作用;黄芪皂苷有正性肌力作用;麦冬具有保护心肌和抗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五味子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丹参、川芎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改善血液循环;山楂也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全方共凑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之效。对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引起的心律失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益心舒胶囊的控制效果优于慢心律;而对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两组药物对室性早搏的控制效果相当,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97.
[2]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147.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4] 张大炜,周旭升,韩垚,等.益心舒胶囊干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7):791-793.
[5] 高学敏,钟赣生.临床中药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6.
R541.7R289.5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2.054
:1672-1349(2015)02-0269-02
2014-10-26)
(本文编辑郭怀印)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延庆县医院(北京102100),E-mail: huyang0806@sina.com;2.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教改实验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