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2014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专业信息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简称“两组一网”)和《卫星应用》杂志社联合主办,共同唱响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卫星应用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工程院张履谦院士、“两组一网”卫星应用技术专家组成员、特邀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忠宝副院长主持。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卫星应用与互联网”,力求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卫星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公司和高校专家的加入为本次研讨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互联网思维助推卫星应用产业新发展
——2014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召开
2014年12月19日,2014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专业信息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简称“两组一网”)和《卫星应用》杂志社联合主办,共同唱响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卫星应用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工程院张履谦院士、“两组一网”卫星应用技术专家组成员、特邀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忠宝副院长主持。
本次研讨会主题是“卫星应用与互联网”,力求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卫星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公司和高校专家的加入为本次研讨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下互联网内容正发生着从文字转向图片、一维扩至二维数据的趋势,互联网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产业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张履谦院士表示,在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备受关注的当下,急需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思维模式,让卫星应用真正落到实处并服务于大众,促进卫星应用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
★ 张履谦院士发表讲话
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组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忠宝副院长指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在经济转型时存在大量的信息服务需求。推动天基信息和地基信息融合,通过更广泛的感知、更好的传输和更高精度的位置时间推进卫星应用和国民经济深度融合,因此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同时给卫星应用带来了很大机遇。
★ 李忠宝副院长发表讲话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恒星)马祥斌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构想》报告中谈及当下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出需要把握总体框架,明确建设任务,将位置服务与空间信息相融合,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优势,发展航天智慧产业。一是应重视顶层设计,促进协调发展;二是要构建综合集成的网络信息体系。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使用户的需求信息得到更全面的收集,室内位置服务使覆盖区域拓展到室内,实现导航无缝覆盖。在地基增强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星基增强系统也直追国外先进系统,共同支撑起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
百度公司公共事务部高级经理张翼飞在《百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报告中解读了读图时代下资源图片识别、图像搜索等深度学习计算机技术,指出各种电子地图、导航定位服务等客户端(APP)正在迅速占领大众市场和接入企业商户。同时对结合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技术在百度地图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明确指出了未来电子地图的高精度需求离不开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的技术升级和数据支持。
北京邮电大学的邓中亮教授在《室内外位置服务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了室内位置服务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需求。室内位置服务的思想是将导航与通信融合,利用通信网实现高精度室内定位,是室外位置服务能力的增强和扩展。报告中还对羲和系统的进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是一种解决卫星导航服务到手机用户问题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将卫星导航信号服务拓展到室外和室内,极大扩充了导航应用的范围和深度。
★ 邓中亮教授做报告
航天恒星的侯倩在《星基导航增强系统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星基增强技术促使卫星导航应用从传统的地面导航深入到各行各业,催生各行业的高精度应用和新兴服务模式。尤其在导航信号覆盖范围大、精度要求高的如航空管理、海洋物探、铁路安全等行业领域,都对星基增强系统具有较大需求。我国导航增强系统处于建设初期,与国外商业化运营成熟系统相比差距较大,从应用需求的角度研究其应用模式,将促进基于星基增强技术的导航终端和芯片的开发。
中国卫通集团公司(中国卫通)科技委副主任柴勇在《我国民用航空机载卫星通信应用研究》报告中就卫星通信在民航应用领域管理政策环境、我国民航卫星通信系统应用现状、机载终端通信应用设备以及国外优秀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指出应加速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系统,早日解决信息安全漏洞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杨明川副教授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发展分析》中研究了国外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铱星、全球星、轨道通信系统和O3b系统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星地一体化网络正是融合了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各自的优势,对全球无缝覆盖。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对融合星地系统和混合星地系统的体系架构进行了研究,并对美国MSV-ATC系统、欧洲S-MIM系统和日本STICS等星地一体化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进一步剖析了地基波束成型技术等关键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的邓连印在《美军电信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发展浅析》中解读了美国对卫星通信应用装备的改进,使卫星通信系统在战场上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选择美军防空反导、战役战术通信保障和作战支援保障行动等案例,分析了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在实战和演习中发挥的情况。
中国卫通的陈琳在《扩展Ku频段卫星的应用与市场研究》报告中针对卫星频率资源,对扩展Ku频段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资源数量、市场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陈琳认为随着国内外卫星通信服务业不断扩大,扩展Ku频段能够解决静止轨道空间的资源紧缺问题。同时分析了如何在国内开展扩展Ku频段业务、开展扩展Ku频段业务的风险以及国内扩展Ku频段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卫星遥感领域发展日渐活跃,成为新兴国家进入航天的首选领域。当前,以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加速形成,而我国目前的遥感应用向深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这一战略环境下,卫星遥感产业的市场化、开放式、融合式发展是大势所趋。
《卫星应用》主编、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民辉所长在《遥感卫星及其商业模式的发展》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球在轨航天器共1297个,其中遥感卫星数量已达307颗。美、法、日等国家正大力推进自身的遥感卫星向着体系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2014年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提出当前全球航天正掀起一场“轨道革命”,即微小卫星技术和低成本运载技术发展引起的航天活动变化。其中,遥感小卫星的“轨道革命”实践最为凸显,业务应用卫星已开始大规模部署。另外,美、欧等国积极发展高轨高分成像卫星,具备视频成像能力,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区域连续监视,可用于军事动态目标探测与指示、环境持续监测等任务。卫星遥感产业将实现从初具规模向成熟应用的跨越,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现。目前,遥感应用产业已形成上下游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采用代理分销模式,具备了基本的运行模式和市场用户,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高分遥感应用将与全球导航、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战争深入融合,未来遥感卫星技术及应用将面临革命性的发展。
★ 原民辉所长做报告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陆书宁副主任在《我国陆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和应用》报告中对目前陆地观测卫星资源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进行了介绍,指出国内陆地观测卫星已由试验星转入业务化应用发展的趋势,在大气、海洋、环境、森林防火等应急灾害监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需要长期连续提供国产卫星数据业务化综合应用服务,建设国产卫星综合应用平台,推动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产业化应用,满足我国各行业和区域日益扩大的数据和信息需求。
● 本刊记者_张曼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