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全员参与高校基建设计研究
何 勇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笔者从高校基建工作角度出发,阐述了设计阶段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并分析高校基建项目设计阶段全员参与的途径,认为全员参与是设计阶段工作的重要组成。
高校;基建;设计;全员参与
根据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工程项目可大致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与清理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主要工作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阶段又可分为设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与收尾阶段。据有关统计,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产生的工程费用较少,但对工程整体造价影响较高。根据笔者十多年的基建管理经历看,高校基建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施工与使用阶段影响甚远。做好设计阶段的基建工作相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而言可谓是事半功倍。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是“全员参与”,全体员工是每个组织的根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组织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正确的领导,还依赖于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高校基建项目设计阶段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1基建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基建管理自项目需求开始至工程结束,周期漫长,其中最关键的管理阶段是项目决策、设计、施工3个阶段,这3个阶段所耗费时间占项目全寿命期的2%~4%。而决策、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了项目日后的基本特征,如拟建的学生宿舍楼是什么样的户型、教学楼的教室可容纳多少学生等。决策是高校领导根据学校整体发展需要所做出的战略性的指导方针,设计则是基建管理部门根据战略性的决策结合各使用部门、用户所设定的战术性的行动方案。没有工程使用对象的参与,将导致无导向型的图纸设计。基建管理部门不可能具有对所有项目使用功能的体验与对未来发展需要的前瞻思路,设计人员也不可能具有对项目的具体设计功能做出最优化的思考与未来可拓展性的探索,这些都需要项目使用对象——在高校则是师生的全员参与。只有源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的设计方案才是具有实用性又具可持续性的优秀设计。所以,基建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1.2设计阶段需要全员参与
高校基建工程类型繁多,既有最普遍的房屋建筑,又有市政、道路、桥梁、水利、装饰、绿化工程。以最广泛的房屋建筑工程而言,主要集中在教学楼、实验用房、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不同工程项目面临的使用对象既相同又有所差异:不同教育背景、生活阅历的教职工,不同成长地域、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同一工程项目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学生宿舍楼,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要求基本具备全天候热水供应、24小时空调、全自动洗衣机,而偏远地区家庭拮据家庭的学生可接受20世纪80年代的筒子楼。这对高校基建设计提出求同存异的新思路。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今高校基建项目使用对象“丰富”的需求。所以,设计阶段需要全员参与。
在ISO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中,全员参与强调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要上至管理者、下至基层员工的全体参与,只有他们的全面参与才能为组织带来预期的收益。“质量”在设计阶段意指能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感到满意,并且没有造成返工、故障、二次设计等现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3点高校基建项目设计阶段全员参与的途径。
2.1合理划分参与人员
全员参与是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望文生义、硬搬生套的将所有人员都纳入进全员参与的范畴。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一次性,即便是学校有学生宿舍楼这样重复性较高的项目,其实际使用中还可加以细分,且不同建设年代建设标准与需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基建管理者要做好全员参与人员的合理划分,有针对性参与,才有可能对项目的设计提出最切实际、功效最大的意见,才能使得设计符合工程建设初衷。合理划分参与人员无可循模式,不同高校的管理体制差异,导致协调性参与人员对非本职范围内的工作抱有无所谓或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厌烦的情绪。在参与人员的选取上不仅要结合基建管理制度进行选取,还要在原有责任制度基础上增加非职务性人员选取。以学生宿舍为例,不仅要请学生处等有关部门提出使用需要,还可以对学生辅导员、楼管人员、学生这些实际使用人进行调查,获知最真实的需求。别因为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而规避,只有真正做到合理划分参与人员,才能将设计工作效果做到最优。
2.2合理划分参与程度
设计阶段全员参与并不意味着每位参与者必须全程参与、深入参与,合理界定参与程度是基建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设计阶段参与人员主要是设计人员、高校基建管理者、用户、领导,这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是设计人员,最有控制力的是高校基建管理者,人数最不确定但最关键的是用户,最有决定权的是领导。每位参与者都对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只有真正将用户需求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体现在设计意图中的设计才是最优设计,任何来自某一方面的过多干涉都会导致设计的先天不足。在项目风险管理中有一个原则是将风险交由最具把控该风险的人管理,同样,设计阶段的全员参与情况下,对每一位参与者都要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完成什么何时完成。比如,用户要提出使用要求并对此确认,既是合理要求,又是必须要求但不一定是最完备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在用户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符合国家设计标准要求的设计工作,并在出现矛盾时在基建管理者的协调下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基建管理者要做好协调控制工作,既不能让设计人独自埋头苦干又不能让用户脱离实际,度的把握是关键;领导的最终决策取决于全员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工作成果,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导致决策的偏离甚至失败。在此,可以制定质量管理手册之类的指南方针,未必所有参与人员都要去学习,但基建管理者必须能够熟练的界定各参与人员的参与度。
2.3建立实质驱动制度
目前高校基建管理基本还是遵循在行政机构主导下的管理模式,体制问题导致高校基建管理不能完全依照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但建立起实质驱动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设计阶段的全员参与。实质驱动制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2.3.1利益驱动
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猎鹿博弈,告诉我们的是合则双赢的道理。在行政管理制度下的基建管理仅凭单方面的资源无法做好设计工作,但在各自管理范围内又没有义务与需求去参与,大多数是部门间的协调与共同领导的任务安排。在利益驱动下则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学生宿舍楼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全校范围的意见征询,对最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在各高校中有奖征文中屡试不爽。
2.3.2制度驱动
高校行政体制下,用制度进行工作安排是最常用的手段,最常见的是大规模基建中采用的阶段性指挥部形式,纪委、财务、审计、基建等各部门人员综合办公,凡事当即解决,不走繁冗程序。在设计阶段也可借鉴这种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但却可以将有关部门人员召集到一起开诚布公的将所有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也有利于设计人员最大程度的了解工程背景与真实的各方需求。制度建设不仅是上述方式,还可以建立起渠道式设计流程,将用户需求以制度的方式明文规定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让各参与者最大程度的使用权利,最大可能杜绝日后的矛盾,在使用权利的同时承担应尽的义务。
2.3.3情感驱动
高校基建需要全员参与,只有怀抱着对学校的热爱参与其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阶段的参与者既有较为稳定的教师也有数年一届的学生,在校园文化浓郁的高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将学校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每当校庆或其他返校之时,都会对当年曾在其中学习、生活的建筑怀有浓厚的怀旧之情。所以高校基建不仅仅是实体项目的建设,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参与者受情感驱动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创造力。
高校基建牵涉面广、影响深远,如何做好前期工作尤其是设计工作是对高校基建管理者能力的考验。做好设计工作不能单靠设计人员,要将项目涉及人员均纳入到工作体系中,只有做到真正的全员参与才能设计出符合需求的成果,才能为基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
[1]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4.
[2]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
[3]谭琦瑛,罗刚,曹金宏,等.浅谈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全员参与原则[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155
G647
A
1673-0194(2015)06-0240-02
2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