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王俊林,王海波,闫 实,高泾萍,刘 畅,韩 婷
(牡丹江医学院 a.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b.教学质量监控处,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王 芳a,王俊林b,王海波a,闫 实a,高泾萍a,刘 畅a,韩 婷a
(牡丹江医学院 a.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b.教学质量监控处,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侧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依据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经验,指出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牡丹江医学院从2011年9月开始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在实验室进行理论与实验混合的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方式也随之变化与调整,本文拟就该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做初步探讨。
鉴于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数量多的特点,多数高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方式上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如下。
(1)终结性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属于集中性评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对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大部分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而现有的考试系统对实践技能水平较难给出客观的评价,导致不能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易出现学习过程与考试过程的分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终结性考核容易让学生忽视学习的过程,为了通过考试而在考前机械式记忆,这与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上机操作技能训练,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终结性评价只在课程结束后给予学生的一次性评价,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课程也已经结束了,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进步。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终结性评价易导致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评价推动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探索多种评价形式,既要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的情况,还要考察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上机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参照的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全过程的监控。
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过程控制,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对“教”与“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它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情况,还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起到评价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定具体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客观评价,明确量化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名教师平行授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除了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注重在设置评价内容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给出具体明晰的量化标准,设置更多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3.1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3.1.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
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
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3.1.2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3.2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如表1)。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组成
统计并对比了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前后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改革前5年平均值:平均分67.51,不及格率10.35%,实施新型评价体系后,即2012级和2013级学生平均分分别为78.52和82.45,不及格率分别为3.02%和0.65%(如图1),并且优良率也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缺课现象基本杜绝,同时,学生的上机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情况表明,学生乐于接受新的课程评价方式体系,该体系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
图1 2013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成绩分析报告
计算机基础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在2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寇志谦,李超科,靳瑞霞.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6):169-170.
[2]程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构建[J].运城学院学报, 2014(2):99-100.
[3]朱丽波,邹策千.发展性评价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184-186.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164
TP3-4
A
1673-0194(2015)06-0253-02
2015-02-26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20120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