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凤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基于行为科学的人本管控模式研究
崔 凤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得到凸显,传统的管理会计和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包括3部分,首先结合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行为与价值的关系;其次,论述了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的不足;最后,探讨了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和控制模式。
行为科学论;企业管控模式;人本管控模式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期,企业向现代化的转型还未全部完成,就要向知识现代化跨越式演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控制模式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行为对价值具有驱动作用。行为由需求决定,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对行为科学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为对价值的驱动作用。
1.1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经济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管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原有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工人情感和成长需要的忽视,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引入管理领域,试图通过对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动的规律,进而找到对待工人、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新途径。在行为科学理论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即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起不到激励作用。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员工起不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1.2行为驱动价值
需求层次论和双因素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研究哪些需求的满足会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从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提供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各种需求。这种由需求产生动机,由动机引发行动,从而由行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管理者应在研究员工需求水平和需求层次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行为能自发地创造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开始出显示出不足。对传统资产、财务指标的重视,使得其忽视人力资源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同时,重视评价过去而忽视未来也是其不足之处。
2.1重视传统资产,忽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传统资产起着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的实体部分。因此,企业的财务指标也大多围绕着固定资产、原材料、无形资产等传统资产进行。长期以来,会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重视不足,影响了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我国的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等对于企业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竞争的核心由传统资产向人力资源转移,而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计量,在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中是缺失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企业既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引进高科技人才,又要重视员工的需求,关心员工的成长,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使员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效益。同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价值的首要源泉,应使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更加相符,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2.2重视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企业在进行业绩评价或进行决策时,通常以利润、投资回报率等财务指标为主,它们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比较容易为管理者和股东所接受。然而,一些揭示企业业绩动因和企业业绩变化的关键因素在财务指标中却无法反映。外部环境对企业业绩有很大影响,如企业的行业环境、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这些财务报表外的指标,需引起管理人员重视。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企业,他们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于管理人员和投资者而言,必须了解差异存在的原因,这是账面上的财务指标所无法反映的。
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中,人的行为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正是知识经济区别于工业经济的地方。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将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各种非财务指标加以考虑和计量,体现以人为本,使企业在现代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重视评价过去,忽视对未来的预期
传统的企业控制模式侧重于评价过去的活动,并针对评价结果做出反馈,根据结果进行奖惩,用以指导企业下一期的活动。这容易导致企业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忽视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如研发人员的培训和深造、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提高对关键客户的保持力等,这可能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在短期内无法衡量其成效,但一旦完成,则会明显改善公司的财务业绩。如果企业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过去,缺乏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则可能会对一些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短期行为进行奖励,无法及时抓住企业的关键,无法发现企业创造价值的真正动因。
为了克服传统的物本管控模式的缺陷,使企业的管控模式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管控模式进行变革,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控模式。
3.1人本管控模式的逻辑起点
人本管控模式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而企业经营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提供服务,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构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控模式。
以人为本,要把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研究职工的需求,通过对职工需求的满足来使其自发的为企业创造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层次,合理的运用激励措施,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使职工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集体利益相联系,使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息息相关。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员工不再是企业管理的客体,相反,企业要为员工的终身职业发展负责,注重员工的成长,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保障,使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企业也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以人为本,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人,而且包括企业外部、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即客户。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企业生存的社会土壤。企业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补偿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消耗,进而实现企业利润。在此过程中,企业还应当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利润能否实现,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购买企业产品,而客户购买与否又取决于该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要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挖掘客户的已有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产品效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使消费者能够用有限的货币购买力满足更多的需求。另外,要做好售后工作,提供与产品使用相关的各项售后服务。
3.2人本管控模式的核心框架
建立在行为科学上的人本管控模式,把人放在企业的主体地位上,以人的行为为研究的重点。旨在建立一个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创造价值的企业价值自发驱动机制。
与传统的以物为管理和控制重点的模式不同,人本管控模式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物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适用,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因此,要研究员工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分类。在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中,我们通常是从企业着手,根据员工的职位和贡献分配报酬,但忽视了员工的情感需求。一般来说,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在现行企业中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若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影响工作的效率。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员工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挖掘员工潜在的需求,并利用员工的需求,来达到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
管理者在分配工作时,既要考虑到员工的特长与爱好,又要使工作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真正感兴趣时,便会克服困难,努力钻研,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就,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管理者要正确的评价工作成果,合理的给予报酬,使一切奖惩制度都公平合理透明化。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通常来说,素质高的人,进取精神较强,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较多,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较高,比较容易进行自我激励,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此外,企业中的各种物力资源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人对其加以利用,才能产生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控制了企业中的人,也就是控制了企业中的物,也只有在满足了企业中人的各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中的物才能发挥其价值。
企业管控模式只有与特定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管控模式开始显现出其不足之处,因此,应该构建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管控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德胜.当代我国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吴敏洁,唐伟.知识经济与人本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01-103.
[3]景文虹.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本管理模式[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104-106.
[4]张宝伟,寇小玲,屠东兵.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1):58-5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067
C93-02
A
1673-0194(2015)06-0100-02
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