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梅
物理学中的知识点很多,物理量更多,全面理解每个物理量,对于各个定理、定律的灵活应用乃至整个知识点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学和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开始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从表面看知识点零碎、复杂的定理定律公式互不相连。其实如果能抓住关键物理量,就能把各部分内容串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链。
加速度是运动学和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全面分析理解加速度,对于整体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尝试从不同的几个角度对加速度进行了一些浅易的分析和归纳。
一、加速度的定义理解
例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在运动学中,刚开始接触到加速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谓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碰到上面的题目,毫不犹豫就选择(A)。我们知道,这种说法不正确,但也不能说“增加的速度”与“加速度”一点关系没有。事实上如能在“增加的速度”的说法上,再强调“所用的时间”,就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理解到“a=△v/t”的意义,对于上面的正确答案(B)的说法就没有难度了。
运动学和力学内容紧密相连,“增加的速度”就意味着“速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就是产生加速度的过程。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要注意常见的一些说法“只有加速度为零的物体才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二、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就产生了加速度。加速度是矢量,它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和掌握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呢?
从“a=△v/t”知道,a的方向就是△v的方向,即速度的增加方向为加速度的方向。归纳到具体的运动中,就是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和速度方向一致,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反(圆周运动不考虑);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中知道:合力F合的方向和加速度a的方向相同(包括圆周运动)。在归纳分析理清了这个知识点后,处理有些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加速度的大小计算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它一般有两种途径:运用运动学中的有关计算公式、力学中的牛顿定律的灵活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以72Km/h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距离为40米,求:(1)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方向。(2)从开始刹车5s末时汽车的速度。
运动学中的公式在具体问题里应用时,需注意a的正负以及一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不能盲目地运用公式。汽车的“刹车”问题就存在一个“陷阱”,即需先判定刹车时间(上题刹车时间为4秒),在这段时间内,正常应用公式,如超过,汽车的匀减速运动消失。例2中第(1)问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方向与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第(2)问易犯错误是将t=5s直接代入公式求解,结果为-5m/s,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运动学中的计算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力学中的运动状态变化与物体的受力关系则是灵活多变的,它的综合性比较强。
例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倾角为30o的斜面顶端下滑,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25,求物体下滑的加速度。
力学的这类问题表面看来似乎简单,只要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即可求出加速度a,其实这只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要想顺利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物体的受力情况,其次分析物体的加速运动情况,再加上较熟练的数学计算能力,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题过程略,a=2.8m/s2)。
三、加速度是运动学和力学的联系纽带
运动学和力学是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加速度在这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过渡作用,它是运动学和力学的联系纽带。
例4:一列列车车重为4.9×106N,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2倍,要使列车从静止开始在60s内速度增加到12m/s,求列车受到的牵引力。
这是一类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问题。首先确定问题的研究对象,分析列车的受力情况:向前的牵引力、向后的摩擦力。此类问题要先用运动学公式a=△v/t求出加速度a=0.2m/s2,然后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牵-F阻=ma,求出未知力F牵=1.96×105N。另外一类问题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例3中,如已知斜面的长为6m,求物体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也是抓住关键量加速度,先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在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未知量。
归纳起来,可以看出加速度在运动学和力学中的作用,尝试用图标表示为: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a=F合/m→a=△v/t,s=v0t+at2/2→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反之则为,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a=△v/t,s=v0t+at2/2→a=F合/m→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掌握了关键物理量,不仅能搞清楚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对于在运动过程中符合的一些物理定律定理的理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高中物理内容多,不容易掌握,但各部分内容不是独立的,只要我们平时能做个有心人,多联想、勤思考,合理抓住一些关键因素,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理解知识点把它们联成一个个知识链,就能降低一定的难度,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