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瓷器:悠远而美丽的传奇

2015-07-18 12:08供图黄静
读者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销西洋纹饰

文/供图/黄静

广彩瓷器:悠远而美丽的传奇

文/供图/黄静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融会了五彩、粉彩和西方油画、铜版画的技法,经彩绘、烘烧制成的釉上彩瓷。这一品种出现于康熙、雍正之间,盛于乾隆、嘉庆之际,发展于清晚期,并流传至今。

广彩的出现与陶瓷外销分不开。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几乎停滞。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却活跃起来,成为16-17世纪的海上霸主。从这时起,他们就大量从中国输出瓷器,而其中有一些正是定制的产品。不过,明末定制出口的瓷器大多生产于景德镇,广州只是出口港口。

广彩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而广彩之所以选择了广州,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和“时禁时开,以禁为主”的朝贡贸易政策。明中期,广州港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港口,并在北宋以后重新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海禁政策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沿海民众的利益,逐步部分解除海禁,后来又在广州等四处设置海关。但由于外商违禁之事日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商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

景德镇不是直接的通商口岸,其外销瓷器在咸丰八年(1858年)九江开关以前,只能走两条道:一是走水路入福建再出口;二是从陆路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后,再走水路到广州出口。这样就因运输成本高、损坏率高而加大了成本。而且,碰上洋商嫌贵不要货,或洋商验货时认为不合格而退货,又或陶工绘制来样订货的瓷器图案出错而被淘汰,成本就更高了。因此,精明的广州行商采取异地加彩的办法,从景德镇运来白瓷坯,在广州加彩再烧,然后直接在广州装船出口,以最低的成本去赚取最大的利润。

广彩瓷器从出现到今天,已走过了300多年历史。在其鼎盛的清代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反映出各个历史阶段中国陶瓷外销的历史变化。

应运而生,华丽初现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时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国内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实物很少。此时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胎都是来自景德镇,大多依照景德镇彩瓷纹样绘制,仍带有较多的景德镇彩瓷的痕迹,色彩的对比度不像后来的那么强烈,来样加工的器物较少。定制的餐具和茶具、咖啡具以单件或零星几件的为多,成套定制的极少(在当时欧洲贵族阶层中,仍以使用全套的银制器具为主,定制的单件餐具或茶具、咖啡具,是与他们原有的银制器具混合使用)。定制的纹章瓷数量也不多。此时广彩自身的特色还不太明显。器形主要有瓶、盘、碗等。用彩主要有西红、干大红、法蓝、茄紫、大绿、二绿、麻色、金彩、黑彩等。纹饰有风景、花卉、纹章、人物等。人物有明装人物和 “满大人”。绘画人物的技法此时还是以“设色人物”为主,即先勾勒出边线再填彩。花卉纹以传统中国花卉为主,题材以牡丹、菊花、海棠等中国常见花卉为主,画法是借鉴中国画中的没骨法,但已引入西洋画的技法,在彩料的渲染中初步体现出明暗关系和立体感。风景多为中国风景。西洋人物、西洋花卉、西洋风景此时较少出现。

式多奇巧,岁无定样

在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已有记载。所谓“欧土重华瓷”,此时的广彩瓷器多销往欧洲。

色料方面,与前期差不多,鹤春、粉绿等过渡色使用自如,使画面更加多姿多彩,色彩的对比较前期强烈。开始少量使用黄彩。在绘画技法上除了延续中国传统画法外,也引入西洋绘画技法,尤其是深受西方油画的影响,用彩厚重。

欧洲定制的纹章瓷在此期最为大量。人物、花卉、庭院风景等纹饰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中式人物以“满大人”的图案更为多见。人物绘画技法除了前期的“设色人物”外,开始出现“长行人物”,两者并用。

花卉纹饰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的中式花卉,还出现了大量的西式花卉。此时的花卉纹饰有的是淡雅的折枝花卉,有的是繁花缠绕,但总体风格还是比较雅致,不像道光以后的花、蝶、虫、果绘于一体般热闹。中式花卉通常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月季、芙蓉、海棠、菊花等。西洋花卉则用工笔画出,用细致的线条表现出花卉的明暗效果和立体感,清新淡雅。

在这一时期,西洋花卉、西洋人物、西式风景(包括山水和庭院)等纹饰都前所未有地大量出现,其中绝大部分应该是西方来样稿定制的产品。

这一时期的广彩风格多样,除了纹饰上有或中或西、或中西合璧的多种形式外,纹饰布局也是有的繁密、有的疏朗。此时整套定制的餐具、茶具、咖啡具增多,还出现了3个盖罐(或盖瓶)加2个瓶或觚5件一套的组合器物,用于摆放在壁炉上陈设装饰。瓶的形式除圆形外,还流行花瓣形扁瓶,也有方形瓶。瓶的造型也丰富多样,有长颈瓶、观音瓶、双耳瓶(龙耳、螭耳、鱼耳等)、小天球瓶等。

这一时期也是广彩瓷器出口极为兴盛的时期。“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后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竟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

绚彩瑰丽,金碧耀眼

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色彩绚丽、形式逐步程式化的阶段。

1710年,德国梅森瓷厂成功生产出优质瓷器以后,欧洲自产的瓷器逐步开始与中国竞争市场,导致自18世纪后期开始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外销渐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广州——北美洲航线的成功开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美国商人又开通了美国至广州的太平洋航线。广州至北美的航线开通后,广彩的销售市场主要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引发了广彩瓷器向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的风格转变,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这种装饰风格构图丰满、色彩绚丽、繁花似锦,成为广彩的典型特色。广彩的“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成为过去,逐步代之以程式化的风貌。在经历道光时期短暂的过渡之后,到同治、光绪时期,广彩已完全进入程式化的阶段。

在用彩方面,这一时期主要使用西红、干大红、绿彩、金彩、蓝彩、麻色等。金彩的使用更为大量;蓝彩是粉蓝的颜色,掺入了较多的玻璃白,与前期的法蓝(水青)有所不同;茄紫色已基本不见;麻色仍然是单用和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的都有。

在纹饰方面,纹章图案较前期大为减少,其中主要是美国定制的纹章瓷。人物纹、花鸟纹、山水风景纹仍是这时的主要纹饰题材。但西洋花卉、西洋人物、西洋风景等纹样已逐步消失,基本上以中国特色纹样为主。说明除了少量的纹章瓷是来样定制的以外,其他来样定制的瓷器较之前期数量大为减少。绘画水平明显较前期逊色。

人物纹饰方面,已不见“满大人”的纹样。而乾隆、嘉庆时期欧洲人来定制西洋人物纹样瓷器的兴盛阶段也已过去,因此西洋人的纹饰也极为少见。此时基本上都是绘明装人物,流行人物众多、场面喜庆的家庭生活或庭院生活图案。清晚期出现了少量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纹饰,其他的主要还是反映没有具体故事或典故的、轻松愉快的家庭或家族聚会的生活情景。此时人物的画法是“折色人物”和“长行人物”兼用。

花鸟纹广彩行话称“散花雀”,包括有花有鸟、有花无鸟等形式,并且以花果和昆虫融为一体最具时代特色。此时花卉画法基本上是“挞花头”的传统手法,西式花卉的纹样和画法已消失。风景纹在道光时期仍有一定数量,但在同治、光绪时期则较少。

晚清时期虽然广彩在纹饰上比不上前期丰富多彩、并且显现出程式化的单调和僵硬,但在器形上却有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之前的瓶、罐等陈设器,以及成套的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实用器继续生产外,一些盥洗室用器,如盖盒(粉盒、肥皂或香皂盒)、盖瓶(用于盛水)等也被大量定制外销。还有烛台等,有西式造型和中式造型,形式多样。陈设用的瓶子大多体型较大,多在颈部附双耳(龙、凤、象、鹤、虺形等),以及在肩部附双螭龙,均涂金彩。瓶的高度多超过50厘米,有的超过100厘米。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它一方面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位。一方面它的纹饰图案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外销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它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又因特定的历史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广彩瓷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岭南文化的海洋特质——以其兼容性、开拓性、进取性见长,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养分,适时进取,以独具一格的文化体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成为兼容东西文化内涵的瓷苑奇葩。

猜你喜欢
外销西洋纹饰
清代宫廷中式传统玩具与西洋玩具类考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雕漆纹饰的修复
蔡伟民:首位把气功运用于西洋歌剧的歌唱家
李晓伟 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