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鸭香炉起瑞烟

2015-07-18 12:08宇恒
读者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炉具宣德博山

文宇恒

金鸭香炉起瑞烟

文宇恒

历经千年的中国香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真正记载其各阶段发展状况的标志是各个历史朝代使用的香炉,其中最具代表性、被称为鼻祖的,是汉代的博山炉。

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后来,这种炉盖高耸如山的博山炉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博山炉。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已经有了熏炉,但都不像博山炉那样特点明确、使用广泛、影响久远,所以人们也常将博山炉推为香炉的鼻祖,并常把“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

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了许多专用于焚香的香炉。特别是在南越(今两广地区),熏香的风气更盛。但所用香炉的造型大都非常简单。相传,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汉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初期的博山炉大都是铜炉,也有以鎏金或错金(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装饰的高档器物。博山炉设有炉盖,且高耸峻峭,雕镂成起伏的山峦之形,山间雕有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灵禽瑞兽,还有各种神仙人物,以模拟神仙传说故事。下设承盘,贮有热水(兰汤),润气蒸香,亦象征东海。当在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层层镂空的山形中高低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加之水汽的蒸腾,宛如云雾盘绕于海上仙山,呈现出一派极为生动的山海之象。

汉武帝之后,博山炉依然十分流行。据载,汉宣帝时的博山炉上还刻有刘向作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长安的著名工匠丁缓,就曾制作了极为精巧的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异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丁缓还做出了更为著名的放在被褥里用的“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航空陀螺上的万向支架完全相同。

在封建时代,香具的使用是有严格划分的,材质、大小、图案、重量都有一定的规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制的香炉。如皇后用金香炉,太子、贵妃用银香炉,皇子、亲王用银香炉或鎏金、错金香炉,官员多用铜香炉等。宋代瓷香炉逐渐流行,除了五大名窑有专门为宫廷烧制的香炉外(这些香炉是不允许进入民间的),其他窑所烧制的瓷炉在民间也大量流行开来。

明朝宣德年间,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黄铜(即“风磨铜”)。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铸造鼎器所用的多数是青铜,很少用黄铜,所以,明宣宗视这些有黄金般光泽的“风磨铜”为至宝,决定用之制造宗庙祭祀的鼎和内府日常使用的炉具。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督办制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黄铜香炉——宣德炉,也称宣炉。自此开创了大量使用铜炉的先河。

宣炉不仅首次使用了优质的黄铜,而且冶炼极为精纯。造型上十分考究,每一款式都要经宣宗本人审定。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使其成为炉中极品。自宣德铸炉成效,直至清朝,一直有很多人追随仿制。综合后来追加的炉具,宣德铸炉总计不过一万余座,并且深藏宫禁,普通人难得一见。多亏仿制者广为冶铸,才使世人有幸一开眼界。

猜你喜欢
炉具宣德博山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野营篇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博山“四四席”礼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宣德炉探究
火随锅走的智能燃气灶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第一玻璃公司”的沧桑岁月
炉中岁月长
装备生命线旷野炉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