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论动画形式对昆曲传播的推动作用研究
周法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水袖轻舞,水墨飞扬,将真人表演和水墨动画相结合的昆曲,正在以现代的艺术手法对传统戏曲进行新平台的推广。时代变迁中的百戏之祖,正在以它越来越年轻化的创新意识和披荆斩棘的勇气,锐意进行昆曲的改革。本文旨在探讨昆曲传播走出困境的发展方向,以动画这个新型传播形式为突破点,以新媒体环境、新文化语境、新传播平台为拓展面,形成探索昆曲与动画形式结合的经纬线。
动画;创新;昆曲;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而中国昆曲则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①昆曲艺术经过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心修改和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经典艺术的流传往往是艰难的,传承经典更是难上加难,昆曲从辉煌走向式微,从娱乐中心退居娱乐边缘,呈现出衰败的景象。青年演员和年轻受众的培养也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尴尬。
(一)陷入泥潭,步履维艰的低潮。昆曲经过六百年的发展和完善,留给世人诸如《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绝世佳作给后人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创作者盲目追求昆曲词藻的华丽和曲调的婉转,从而创作出的作品大多都脱离实际生活,形成了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些程式化的创作模式相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而言缺少时代性,与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相反,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流行音乐﹑影视媒体和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人们普遍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娱乐方式。
(二)国家保护,薪火相传的延展。昆曲艺术作为一种靠一代代艺术家“口授心传﹑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薪火相传的人才梯队对昆曲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2005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广大昆曲艺术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和各项方针,积极进行昆曲艺术的创作演出,昆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昆曲艺术的传承方面,2012年7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开展的“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举行。王芝泉﹑侯少奎﹑张继青等当今最杰出的11位昆曲表演艺术家正式将22位优秀青年演员收为弟子,“昆曲故乡”苏州再次见证了昆曲的血脉传承。
(三)勇于创新,扩大受众的趋向。昆曲自诞生以来就与文人艺术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认为:“昆曲天生就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②昆曲作为高雅艺术,需要欣赏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大学生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文化教育,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是最适合欣赏昆曲艺术的群体。2004年苏州昆剧团携手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知名学府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赢得了各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使昆曲艺术从剧院走向大学课堂,在推动昆曲艺术发展的同时又扩大了受众群体。
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它对文化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近几年来,通过动画形式传承经典戏曲的方式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比如“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就将动画与戏曲艺术相互融合,不仅为动画艺术输入新的血液,同时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一)虚拟场景的构建。昆曲是舞台性艺术,其舞台的布景常常是几张桌椅板凳,就代表了几乎所有的表演场景,故事情节主要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来表现。这种舞台表演形式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和抽象性,观众需要有较多的观看经验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理解昆曲所表现的内容。舞台上简单的桌椅板凳,在现代观众眼里看起来难免有些单调,仅仅靠观众想象更宽阔的舞台空间,对于看惯了电影和电视等真实效果场景的现代观众而言,难免有些吃力和乏味。
2010年由著名音乐家谭盾﹑“昆曲王子”张军和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的中国首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这种形式基本还原了昆曲中所描绘的园林景象,但是这种实景园林的艺术形式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除了投资成本较高之外,场地的限制﹑演员的体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是这种昆曲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并不会妨碍我们从中打开思路,寻得机缘。
近几年,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越来越多的媒介开始使用这一艺术形式,其中最为常见和为观众所熟悉的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这类作品以好莱坞影片最具代表性。如2012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雨果》中宏伟壮观的大场景长镜头,就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的搭建再配合以后期特效来达到最终逼真的效果。诸如此类的效果在国内一些电视节目中也会常常看到,如腾讯体育频道NBA比赛解说中的背景(如图1),解说嘉宾坐在一个篮球场内进行篮球比赛的解说,给观众以较强的沉浸感。这种效果其实是通过后期抠像配合虚拟三维场景的搭建来实现的(如图2)。同样,如果把这种动画技术运用到昆曲舞台中,利用动画技术对舞台场景进行虚拟化的搭建,再现昆曲故事中的真实场景,对于培养受众群体来说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传播效果会更好。
图1
图2
(二)动漫角色的运用。随着动漫产业的迅速发展,动漫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动漫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如早期动画片《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及近几年较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动漫角色的设计个性分明,角色性格也往往扁平化﹑单一化,就是所谓的好坏忠奸一目了然,不会存在过多的中间层次。这样的角色性格设定和戏曲中人物的性格设定是相似的。戏曲主要通过脸谱化的人物来区分角色的不同,如红色代表忠勇正直;白色象征阴险疑诈;神明鬼怪则多用银色。
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主要通过昆曲表演者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色脸谱﹑造型等形式展现昆曲的艺术特征。其本身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生旦净丑”等多种角色,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搞怪幽默,给人以丰富的表演效果。昆曲的这种创作手法同动漫人物的表现手法相似,如果借助动漫形象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可以大大增强昆曲艺术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三)三维特效的融入。传统的昆曲传播主要是通过观众在剧院﹑戏社﹑露天舞台等场地观看,形成一定的受众群体,其传播的特点是方式单一﹑传播效率低。随着动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昆曲艺术的创作可以从中找到灵感。
昆曲动画片《双下山》是一部用三维创作手法模拟水墨画效果的戏曲动画片,将三维动画技术与戏曲结合,是戏曲动画创作的新尝试,而在三维戏曲动画中集中采用传统水墨画的制作方式,又可以说是对戏曲动画创作的一种美学突破。《双下山》与以往传统的二维水墨动画片不同,创作者强调三维技术与水墨动画的完美结合,在视觉上将传统水墨动画由二维视角转化为三维视角,观众可以打破以往的欣赏角度从多个视觉点来欣赏。《双下山》在实际的昆曲舞台表演中,唱段和动作表演十分繁多,创作者从动画艺术的创作规律出发,把原来长达30多分钟的戏曲舞台表演内容缩短至5分48秒的动画作品中,而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现得简洁﹑明了,创作非常成功。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的发展过程,这似乎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动画形式的传播和发展,昆曲在这个新的艺术平台上将变得更加丰满成熟。
(一)数字技术的革新使传播方式创新化。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开拓创新,以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传统艺术的昆曲,如果缺少了时代元素,将会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阻碍其传播和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数字技术的革新使昆曲艺术的创作更加自由。三维虚拟场景的构建加以昆曲演员的表演,从而使昆曲艺术既充满了现代娱乐性,又不失传统艺术美感。这种艺术的创新可以大大节约搭建实体场景的成本,演员只需在绿屏或蓝屏前表演,再通过后期技术的处理即可达到最终逼真的效果。数字技术的革新与昆曲艺术的创新结合,将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二)动漫角色的运用使传播路线国际化。昆曲艺术作为表演性艺术,其传播会受到语言﹑地域﹑风俗等文化因素的制约。动漫角色的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动漫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其形象和作品本身具有传达信息的通用能力,属于无障碍传播的范畴。通过对动漫元素的借鉴来传达昆曲文化,能够很好地克服昆曲文化传播中的语言﹑文化﹑习俗等可能带来的困难。通过动漫角色的表演,可以轻松﹑准确地了解昆曲文化,打破国家的界限,更好得促进昆曲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路线走上国际化。
(三)三维特效的融入使传播主体大众化。通过三维动画这一现代艺术形式传承经典昆曲艺术,可以使昆曲的传播手段更为丰富,观众只需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即可欣赏这一传统艺术。三维特效在昆曲创作中的应用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昆曲,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并且用动画形式表现可以激发观众欣赏真人表演的昆曲舞台艺术的欲望,从而让更多的人喜爱昆曲,最终达到有效传播和发展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远目的。
采用动画形式来展现和传播昆曲艺术的精髓是可行的。动画形式与昆曲艺术的相结合开辟了昆曲传播的新路径,将动画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形成新时代的民族风格,对于昆曲的传播和发展意义深远。
注释:
①刘佳、刘连群:《戏曲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章。
②交松辉:《5000万拯救昆曲会不会“打水漂”?》,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34912/ 34914/3300083.html,2005年4月。参考文献:
[1]刘佳,刘连群.戏曲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2]项晓瑛.赵山林教授谈昆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8-39.
[4]李斌.试论台湾昆曲传播[J].中国戏剧学院学报.2009(1).
[5]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周兵,蒋文博.昆曲六百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J892
A
1007-0125(2015)08-0022-02
周法栋(1990-),男,汉族,山东聊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