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立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折射出学生的语文基础、文字信息分析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14
对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折射出学生的语文基础、文字信息分析能力,也是母语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诚然,阅读能力与个人获取知识、学习兴趣、见识、自学能力等方面密不可分。长期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内容之一。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我们深有体会学生的阅读能力(除写作外)一直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基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与现实考试考查压力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俨然是一种“伪能力”,即只是注重阅读技巧,为了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长此以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实际出发,基于教学工作一线经验,提倡培养农村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一、新课标对培养中学生个性阅读的教师教学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出发,将教师“一言堂”改变为师生“群言堂”。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诚然,这些话语明确了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着眼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
二、改革课堂旧教法,开创课堂新局面
长期以来的语文阅读课堂是这番景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客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大出风头,学生在讲台下默默听讲。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个体意识、个性特征、个性需要、个性潜能必须得到发展,开创阅读课堂的新局面。
例如,教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分析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笔者让学生模仿一下奶奶的语气。很多学生在台下模仿,其他学生仔细听着,待学生模仿后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家或者学校学习中是否有这样“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的语句呢?其实奶奶的话语比较中和,因为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在发言交流中提升自己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清代研究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吗?这也是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三、提倡多元解读文本,营造活跃气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自然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感悟,不要过多地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
再以教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为例,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尝试着以小组分别代表不同人、不同的立场进行师生问题大讨论。现在选取部分教学案例如下:
(1)“我”:说说前几天和父母发生的不愉快吗?你觉得这样处理这件事好吗?为什么?
(2)“妈妈”: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可取吗?
“爸爸”:把木雕送给了女儿,她却没有支配这个礼物的权利,这样做很矛盾吗?
“爸爸”“妈妈”: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应当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万芳”:好朋友来找你要回礼物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我”“万芳”:作为孩子,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事情的重演?
课文中所发生的这一场家庭矛盾在中国绝大部分家庭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影子。此外,在写作上文章巧妙的布局、人物性格的画龙点睛、人物心理变化的自然过渡也能引起学生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多发掘师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师生交流中演绎出精彩的师生、生生对话,显然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翻阅当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那些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占据着一定的比例,文章描绘的大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等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农村乡土的文本资源,从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沈一鸣的《斑羚飞渡》、鲁迅的《社戏》等都是描绘农村大自然风光,富有淳朴乡土人文气息的优美文章。这些文章中关于大自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常规课题: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编号:FJJKCG14-52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