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015-07-17 21:08江龙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文明建设

江龙

摘 要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旱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政府当即制止毁林开荒行动,并提倡退耕还林、还草,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规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退耕还林项目重要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 退耕还林;森林绿地;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由于历朝历代的耕地开发和20世纪“大跃进”时期过度的毁林开荒运动,我国草地林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沙质土壤不断向河流上游推进,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1]。面对这一情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退更还林、还草的政策目标,严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 相关政策介绍

1.1 政策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1.2 封山绿化

封山育林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1.3 以粮代赈或现金补助

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或现金补助,实行以粮食(现金)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2 指标选取

在对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对退耕还林的效益作出评估,重点选取以下5个指标进行分析: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效益、土壤改良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2.1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还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2]。

2.2 水源涵养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洪补枯,还可以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这些特殊性质使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于起到了水库调节水量的作用。

2.3 土壤改良

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固土保肥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2.4 生物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前期是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草地。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也是评估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标准。

2.5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海水倒灌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衡量该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指标分析

3.1 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从1999-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7亿hm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3.2 退耕还林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森林植物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大量水分,并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建设作用。

3.3 退耕还林对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毁林开荒使大量的森林变成耕地,地面缺少固定植被,由于长时间耕作土层变薄而且土质松散,使土壤表层极易被流水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沙化。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地面由于绿色植被增加阻力,减小风力使表层土壤不易被风沙扬起,因而也起到了固定作用[3]。同时,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流水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此外,植被将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其体内,土壤富养量较低,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我国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制止,土壤质量大大改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绿地是野生动物气栖息的家园,20世纪由于无度的森林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必要的生存空间,数量锐减。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森林绿地增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南方,野猪、野兔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猪多为患”的现象。由于数量过多,许多地方都不得不申请猎杀,以维持适当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空间,这无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就有重要意义。

3.5 退耕还林对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的影响

由于之前大面积的砍伐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最后低于海水平面,造成海水向陆地倒灌,补充地下水,致使地下水盐度不断上升。但随着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开展,沿海地区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绿色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地下水位开始上升并超过海平面,海水倒灌作用不断减弱,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也不断降低并回归正常水平。此外,盐渍化的土地也逐渐恢复,土壤肥力不断上升并适宜耕作。因此,退耕还林对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意义非凡。

4 结论

经上述分析,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追源的涵养、改善土壤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并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这些指标是衡量生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指标的改善也说明了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海波,钱晓刚,刘方,等.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8):31-34,41.

[2]崔科,张大红,王立群.退耕还林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探索[J].林业经济,2003(5):35-06.

[3]张吉国,胡继连.退耕还林的外部性及政府行为[J].林业经济问题,2003(10):257-260.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生态文明建设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