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彬+陶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三方面为理论基础,探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英语;网络;新模式;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3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语因而不仅成为提高交流能力和加深对国外文化了解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当代青年人的一项重要素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指明了高职英语“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这三大特征。
近年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地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这些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等等,对改变我国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具有针对性。同时,现代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及其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上的广泛运用,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技术上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整合高职英语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了各校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之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更是被普遍地应用着。它的特点是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占据了课堂绝对控制地位,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计划、内容、方式、进度和考核。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强调重模仿、记忆的语言技能培训。教师讲语言知识;学生听语言知识。考试考语言知识,以知识为本,以记忆力为基础。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为主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过于依赖教师。
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精读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控制着整个课堂,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这种学生处于被动位置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影响,学生之间较少彼此交流或互动,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阻碍了他们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另外,陈旧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很难适合英语水平层次各不相同的高职同学们的需求,因而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十分必要。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个体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对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根据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世界。因为经验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们对世界的解释也就大相径庭了。学习是一个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过程,学习者没有把知识生硬地从外界挪入记忆里,而是根据所积累的经验,通过跟外界的相互作用去建构新的理解。知识并非由老师教给,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老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利用了一定的学习资源且通过意义建构这一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核心的位置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习者情感的培养。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它强调学习者个体的需要、兴趣、经验、发展意识、自我反思、批判性思维、学习策略等。强调应使课程与学习者相适应,而非使学习者适应课程。教师在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得花足够的心思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在培养目标上,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者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即autonomous leam-ing,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终身学习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一个针对远程教育中独立或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不同情况,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该理论提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自我控制、调节和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课内互动教学实践endprint
教学中如何通过互动促进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变成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这显然就是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独特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去激发学生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其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他们英语学习效率。例如,当我们在进行《实用英语综合教程》United 4 Culture的教学时,教师先把文化分成:服饰、餐饮、音乐、运动、节日等若干主题,并请学生以固定的学习团队为单位选择他们最感兴趣、最有信心的文化主题。然后根据所选主题展开讨论,利用网络去准备演示。要求学生把整理好的材料利用网络制作成PPT或者Flash课件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演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网络环境下进行互动教学即培养高职同学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又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这大大增强了英语教学效果。
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适时穿插播放经典英文歌曲或精选经典英美影视对话视频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布置他们在观赏结束后进行角色扮演,并将对话录音上传至Q群文件共享,教同学们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网络创设情景的交互式教学能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生生的交流欲望,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课外互动教研探讨
网络时代里英语教学的互动不再局限于短暂的课堂内,让英语教学有时意犹未尽,而是任何地点、任何时候进行无障碍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现实。若要让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长足的提高,课堂仅有的数十分钟时间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犹如杯水车薪。所以就要把学习者的课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
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构建起互联网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提供海量外语“视”,“听”,“说”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高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根据教研室讨论制定了教学思路,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辅助教学网站,共享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则根据其各自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进度,随时随地下载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然后再进行网上测试自评。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有相当程度的自律性以及自觉性,否则是要达到原来所预定的学习效果将是非常困难。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大都存在着学习自觉性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老师以互联网学习平台对他们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作出有效的指点、辅导和监控,对课外学习的进度一一跟踪,密切关注。如,学生在英语学习时碰到困难则会通过QQ论坛、邮件等在线的网络的形式向老师、向其他同学尤其是基础较好者求助。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轻松实现了学生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为学习英语随时随处搭建了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更好地提高了高职英语学习效率。
五、结语
基于因特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新模式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保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团队协助能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根本目标。新模式以形象化、立体化、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及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创意无限的学习时空,同时也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极具潜能的教学新平台;大大改善提高和优化了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提高了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尽显互联网教学模式开阔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胡海青.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6]浦敏华.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多模态环境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7]黎新华.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endprint